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行穩致遠需排除美國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3-01-07 00:06:05  


 
  第三,從重大事件視角看。以極其危險的2022年8月佩洛西竄台事件為例。事前,國際及台灣島內、美國國內輿論均強烈認為,佩洛西訪台可能導致台海軍事衝突,這一魯莽行動不符合拜登政府的“護欄”理論。中國政府以各種形式和行動反復發出警告,希望懸崖勒馬,包括在7月28日中美元首視頻通話中提出的警告。美國事後深度報導揭露,拜登政府完全有能力和機會制止佩洛西;佩洛西也不是沒有迴旋餘地,還提出了拜登可以滿足的“拒訪”條件,況且佩洛西與拜登還同屬民主黨一黨。美國的政治體制固然是“三權分立”,但是“三權”之間是相互牽制,不是國會對政府的單方面牽制。拜登還是採取了利用佩洛西訪台對華進行危險的戰略探底的決策,遂導致中美建交以來最危險、最逼近“護欄”的“灰犀牛事件”而非“白天鵝事件”的如期上演。所以,中國外交部嚴正指出,美國政府“縱容和支持”了這次佩洛西竄台。事實再次表明,美方是台海之變的亂源、禍源,未來美台聯手製造類似危險事件以塑造戰略態勢的可能性仍然將處於高位,危險的“灰犀牛事件”還會發生。一切皆有因果,俄烏衝突就是一系列因果導致的。將來台海地區若生戰,因果邏輯會很清楚。

  二、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在戰爭與政治的邏輯關係上自相矛盾

  該文件一方面鼓吹與中國大陸進行非勝不可的戰略競爭,另一方面還要防止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這種自相矛盾的主張和訴求,不符合人類社會和國際政治的運行規律,既體現了濃厚的單邊主義、一廂情願色彩,也自欺欺人、有害和平。

  拜登政府官方言行及該文件相關內容表明,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的“衝突”概念,僅局限於軍事衝突和戰爭範疇。也就是說,美單方面把“護欄”建立在軍事衝突爆發的邊緣,為了戰勝中國大陸,美國可以極限運用軍事衝突和戰爭頻譜以外的所有手段,包括意識形態、經濟、科技、外交、民間、軍事等方面。但問題在於,從國家政治層面看,這些衝突以外的手段也是政治,對華戰略競爭更是美國政治。克勞賽維茨在《戰爭論》中有個舉世公認的論斷,即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①毛澤東引用克勞賽維茨這個觀點時進一步指出,“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②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軍事衝突以外的手段的極限運用都可以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選項的話,如何保證中美戰略博弈會脫離“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邏輯來一直維繫和平、避免衝突便會成為疑問。或具體地說,誰也無法保證美式“護欄”之外的對華博弈和競爭不會導致兩國乃至更大範圍的戰爭衝突!

  美國這種戰爭與政治關係上的自相矛盾,也強烈體現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頑固堅持“說一套、做一套”的實用主義路線,已經並將繼續給台海和平與穩定帶來重大風險挑戰。該文件宣稱,“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事關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繁榮,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是我們的一貫利益所在。”但是,美國發動對華戰略競爭以來的實際作為與效果,完全與這個宣示背道而馳。美國激勵“台獨”分裂勢力與中國大陸對抗,刺激地區緊張局勢不斷升溫,甚至發展到直逼戰爭衝突邊緣的公然“支持縱容”佩洛西訪台。美國把俄烏衝突與台灣問題掛鉤運作,嫺熟地運用他們在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問題中倒因為果的輿論和戰略操作手法,在認知領域製造中國大陸藉俄烏衝突之勢或樣板“改變現狀論”“武力反‘獨’促統即侵略台灣論”以及“2027年……2023、2022年武統論”等謬論;刺激兩岸雙方矛盾、連續售台武器裝備、強化美台實質同盟、糾集國際干涉聯盟,從而在台海地區“拱火”塑局,製造“東亞版俄烏衝突”態勢,策動代理人戰爭。美國的所作所為表明,其“維護台海和平”乃至印太地區繁榮的話語,宣傳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塑勢意義大於政策意義,歸根結底是給中國大陸戴上“破壞台海和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帽子,為其對華戰略競爭體系添磚加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