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
鄭振清:兩岸特色論 推動“增量”式發展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12 00:11:00 |
兩岸特色論還是一種反映兩岸和平發展動力與工作機制的中程理論概括,服務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大局。2008年以來的兩岸和平發展戰略框架,繼承和發展了此前大陸中央對台方針和政策,形成了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加強了兩岸文教合作精神紐帶,擴大了綿密的社會各界交流,並且共同協商涉外事務,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提出共建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等新命題。近年來,兩岸根據“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路,不斷拓寬兩岸和平發展道路。兩岸特色論是這個宏大戰略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體現在對台經濟政策和兩岸經濟合作上,逐漸向兩岸社會、文教、軍事等領域的交流事務擴展。③ 與源自外國經驗的“分裂國家論”和“統合論”等具有宏大理論色彩的理論模式相比,兩岸特色論是一種中程的理論模式和中觀的分析路徑。它以兩岸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階段形成的豐富政策過程實踐作為直接經驗依據,以新政治經濟學和公共政策過程分析為學理專業依靠,重視兩岸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係的發展演進,探討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政治經濟動力與相關政策設計。兩岸特色論旨在兩岸互動政策與機制研究上對已有的理論模式起到互補作用。 具有兩岸特色的對台政策形成過程 三十多年來的兩岸關係史是“兩岸特色論”的活水源頭。我們對“兩岸特色”的最早思考來自1980-90年代大陸對台經濟政策和兩岸關係的發展經驗。近年來,兩岸在和平發展階段的交流互動,雖然離統一還很遙遠,但已在經濟社會事務中出現了不少“跨階段”共同發展的特色。在這些政策實踐的背後,存在著獨具特色的決策思維與決策機制,可以延展到兩岸社會交流和政治互動中去。④下面把大陸對台經濟政策中“兩岸特色”的形成歷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階段,由於兩岸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巨大差異,從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對台經濟政策不得不“比照外資政策”。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