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洲對華包袱沉重 需揚長避短

http://www.CRNTT.com   2010-10-16 08:55:42  


10月6日,溫家寶出席第十三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訊(評論員 余永勝)第十三次中歐領導人峰會於10月6日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舉行。中國總理溫家代表中方出席了會議,並訪問了歐洲五國。這是中歐關係經歷了前幾年的挫折與倒退、並於去年12月以中歐第十二次峰會為契機重新步入正軌後,雙方關係史上的又一次重要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與過去中歐峰會多以發表“聯合聲明”不同,這次峰會雙方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表明峰會是經過了充分的醞釀與準備,取得了實質性成果的。 

  談及中歐關係的現狀與未來,不能不提到近年來雙邊關係經歷的波折,因為波折的背後折射的是深層次問題。近年來,隨著新一代歐洲領導人的上台,中歐關係出現了新的動向和變化。以德法領導人先後會見達賴為標誌,中歐關係一度陷入了停滯甚至是倒退期。表面上看,這種變化源於領導人的個人因素,但深層背景則是歐洲對中國迅速崛起的不適應。一些歐洲精英目睹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心態失衡,認為正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導致歐洲地位的相對下降,於是失落感、危機感甚至是恐懼感油然而生。歐盟官方也開始把對中國的定位從“發展中國家”轉變為“經濟強國”,並進而把中國當成“強勁的競爭對手”,認為中國是“歐盟今後10年外貿政策的最大挑戰”。歐盟發表的《歐中關係實力報告》聲稱,中國是中歐關係的最大得益者,而歐方則是輸家。在此情況下,歐盟的對華政策出現了微調跡象,與美國協調對華政策的意圖也非常明顯。 

  除了上述戰略考量外,歐盟對華政策還有沉重的文化包袱。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歐洲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認為經過啟蒙運動發展起來的西方民方、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具有普世價值,對中國經過幾十年市場經濟的洗禮,卻沒能形成相應的民主制度非常不滿。歐盟國家的對華政策也帶有強烈的價值觀烙印。默克爾和薩克奇先後於2007年和2008年會見達賴,即與此有關。 

  其實,歐洲社會對中國的了解非常片面,一位歐洲學者曾這樣描述中歐在西藏問題上的差異:“西方人總把西藏想像成浪漫的香格裡拉,坐落在高高的喜馬拉雅山上,那裡的居民就是一個總在冥想的達賴喇嘛和一群在寧靜寺院的僧侶。但對於中國,西藏曾是一個封建農奴制的落後地方,90%的人口都目不識丁。”基於這樣的差異,雙方在西藏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也就不難理解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