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張居正的悲劇看權力的腐蝕性

http://www.CRNTT.com   2010-05-16 08:49:48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訊/“張居正的悲劇不但證明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一政治學規律,同時也能說明儒家試圖用道德教化來建立一種理想國的艱難。因為僅僅靠聖人的教化、明君的自覺、清官的表率、能吏的勤政,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權力逐利的本性。”上海《東方早報》日前登載文章“從張居正的悲劇看權力的腐蝕性”,內容如下:

  電視連續劇《萬歷首輔張居正》熱播後,引來許多議論。有人質疑將張居正塑造得太高大全,亦有人認為電視劇充分表現了一位帝師、權臣的複雜性。

  筆者一向不贊成將歷史劇和真正的歷史做簡單的對比,既然是拍戲,需要戲劇衝突,需要人物形象鮮明,那麼當然允許虛構,若把戲劇當成信史看,那就謬之千里了。

  若以歷史上的張居正作為範本分析,他實在可以成為儒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而張居正及其家族的悲劇,亦可看成中國傳統社會士大夫追求人生成功不得不要面對的尷尬與難題。那就是,要有為,必須有位,必須獲得權力,而要獲得權力,所採取的實用主義手法必定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規範相抵觸,在權力強大的腐蝕面前,道德往往顯得異常蒼白。

  張居正走的是一條傳統讀書人的成功之路。出身普通人家庭,天資聰穎,少年即有文名。16歲中舉,23歲中進士,並進入被稱為“儲相”的翰林院。他年少胸懷澄清天下之大志,要實現這種抱負,在那樣的政治制度下,只能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他在13歲時就寫詩明志:“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而在沒有掌握大權的翰林院時代,他是受過孔孟之道教育的、有良心與熱血的青年官員,關心民間疾苦,不滿官場黑暗,29歲回鄉養病時,他感嘆:“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