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後疫情時代兩岸能開新局嗎?

http://www.CRNTT.com   2021-05-10 00:02:02  


 
  值得關注的是,蔡政府日前“國安”人事調整似也呼應其年初談話精神,特別是任命蔡所倚重的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委。邱甫上任,隨即釋出期待兩岸“春暖花開”的積極信號,對其部門發言姿態進行具有深意的重要調整,並在台灣邊境尚未全面解封之際,採取主動作為,經取得層峰支持並會同有關部門後,於3月18日恢復大陸人士來台從事商務履約及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並將持續評估人道探親等人員往來及後續其他境管調整事宜,兼具恢復陸委會依法作為“統籌處理有關大陸事務”主導地位之政治意義。

  此外,在3月18日記者會上,邱太三還特別重申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所提到的“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這顯然是對對岸“九二共識”立場的回應。儘管這樣的重申未必能夠促使北京同意恢復兩岸事務性協商,但在面對中美戰略競爭與台灣內部仇中反中民粹高漲的環境下,北京方面或須理解此刻台灣方面任何對於兩岸關係的善意表達,其所承受的內外壓力與政治風險。

  對此,北京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並回應這樣的善意,是能夠以善意強化彼此的善意,共同讓這個可能促使兩岸關係重新回暖、回穩的火種不至於熄滅,並為雙方化解當前僵局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抑或是反其道而行,實存乎一念之間。

  尤其,在恢復兩岸民間全面正常交流部分,除了涉及台灣內部疫苗接種需達一定比例以形成群體免疫效果外,針對兩岸人員往來所涉之通關及檢疫標準,乃至有關類似疫苗護照等防疫文件之相互認證等,或都需要雙方進行事前協商。既然恢復兩岸疫後正常交流也是對岸所期望,那麼兩岸能否透過適當渠道,不論是海基、海協兩會,或者依循“海峽兩岸衛生醫藥合作協議”等機制展開必要的溝通,或為當前雙方可以共同思考並努力的方向,也有助今後雙邊關係的正面發展。

  結語

  清明假期台灣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大陸國台辦與海協會隨即聯名表示慰問,領導人習近平也以中共中央總書記身分表達高度關切與慰問。面對來自對岸的人道關懷,陸委會以及府方也都表達感謝之意。在這場不幸中,我們看見兩岸均能超越所有政治歧異,展現出最為溫暖與人性的一面。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處理存在於兩岸之間的各種分歧?抑或者,當災難過去之後,我們將再次築起高牆,拾起長矛,再度刺向或傷害彼此?若是如此,此刻的相互關懷與感念,又究竟有何意義?

  疫情、災難、戰亂、偏見,才是兩岸人民的真正敵人,而不是我們彼此。兩岸政府與人民均有責任克服當前民粹主義與仇恨政治對於兩岸關係與台海穩定的危害。中美戰略競爭固然仍將深刻影響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但對兩岸雙方而言,美國因素終究衹是外因,更根本的關鍵仍在於兩岸彼此的互動,以及雙方是否共同展現智慧與決心,“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相互包容、理解、友愛與建設性態度,為後疫情時代的兩岸關係開啟新的里程,並共同探索出一條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