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拜登對華策略跌撞中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21-04-06 00:07:36  


 
  拜登政府上台不久,從其有限、模糊、檢視式的涉華言行看,外界感覺迷霧重重並不奇怪。認為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會很強硬的人士,可以從拜登執政團隊近期對華言行中強硬的一面,包括在新疆、南海、香港等問題上表態及行動中,找到其依據;認為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將明顯緩和的人士,也可以從拜登執政團隊在對華言行上小心翼翼地與特朗普時代相區隔的表現中,從近期中美雙方系列高層互動中,從台灣蔡英文當局近期疑似在美國的壓力下在政策宣示、人事調整、某些施政舉措所擺出的“緩和”姿態中,讀出其深層次的依據。特別中美建交以來美國歷任新政府對華由偏執強硬到緩和合作的歷史規律,更給希望中美關係春暖花開的人士以期待。唯有特朗普政府是個例外,因為特朗普上台本身就是個意外,拜登是以糾偏者的身份取而代之的。同時,中美關係緩和也是中國周邊、世界多數國家的期盼。他們不願再回歸美蘇對抗、全球“站隊”、和平發展成為奢望的冷戰時代,也不願再受特朗普式的騷擾,也就是說,世界普遍希望中美和解。

  從現實角度看,拜登上台不滿兩個月,就認為其已經把如此複雜的美中關係想明白並成竹在胸,是勉為其難了。但另方面也要看到,美國畢竟是世界頭號大國,其政策理念有其延續性的一面。在美國,不同政黨、利益集團、背景智庫對美中關係有一定定見,其主張見之於言論、行動、研究報告、媒體採訪中;歷史有其基本規律,如果不是“修昔底德陷阱”,也是其他的規律。當前人類社會固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但任何變化都是建立在以往歷史積澱基礎之上的。換言之,拜登政府不是一張白紙。拜登政府及其執政團隊在上台前後,無論出於爭取選民、國會提名,還是對華出手、國際塑造,在對華政策方面已經表露一種相對明顯的大戰略思維下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交織的政策策略傾向:穩步促變,運用大戰略理念、間接路線戰略思維、聯盟戰略傳統,動員全政府力量,注重軟實力、軟手段、政治戰運用,影響、圍堵、壓制、分化、“改造”中國,鞏固美國頭號霸主地位。在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裡面,我們不難看到利德爾·哈特、約翰·科林斯、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理查德·尼克松……的影子。

  美國大戰略理論大師約翰·科林斯認為,大戰略是“在各種情況下運用國家力量的一門藝術和科學,以便通過威脅、武力、間接壓力、外交、詭計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對敵方實施所需要的各種程度和各種樣式的控制,以實現國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標”。(約翰·科林斯《大戰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 內部參考1978年1月第1版P21)利德爾·哈特主張,“避免向堅固的陣地作正面突擊,儘量從翼側採取迂迴行動以猛擊要害的地點”(利德爾·哈特《戰略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P7)約翰·科林斯還引用利德爾·哈特的話講,“真正的目的與其說是尋求戰鬥,不如說是謀求一種有利的戰略態勢。”尼克松在《不戰而勝》中則直言不諱:“如果我們不去領導自由世界,便不會再有自由世界可供領導。”“我們的回答不能僅僅是不戰而和。我們也必須爭取不戰而勝。”(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朱佳穗等譯 長征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P12)

  美國對自身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有自戀,對作為上帝“應許之地”有“拯救世界”的“使命感”,對軍事力量有自信,對經濟科技有底氣,對聯盟戰略有期待。而且,這也是其所認為的中國的“薄弱環節”,並據此作為對華戰略遏制與競爭的抓手和著力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月1日接受CNN專訪時稱,美國的優勢地位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強大的同盟關係,這是中國所沒有的;美國在全球以及國際機構中的積極參與;在中國挑戰美國的價值觀時捍衛這些價值觀;並確保美國的軍隊能夠威懾中國的侵略以及投資於美國人民,使他們能夠充分競爭,好消息是……,上述每一個確保美國處在優勢地位的因素完全在美國的掌控之中。布林肯進一步指出,“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構成的挑戰既與中國新興的實力有關,也與我們自造的弱點有關。但我們可以解決這些弱點。在建立更強大的聯盟、與世界進行接觸、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投資我們的人民、確保我們的軍事態勢等方面,我們也可以在這些領域更好地重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