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融合發展七大關係與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8-01-23 00:20:20  


 
  眾所周知,2008年馬英九主政後,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兩岸大交流的序幕由此拉開。大陸之所以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實目的不在於和平發展本身,而在於通過兩岸的互動交流來推動兩岸由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至少為未來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對於這一點,儘管大陸沒有公開宣講,但卻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實證明,馬英九主政的八年時間裡,雖然兩岸交流出現了較大發展,但台灣民眾對於一個中國的認同卻越來越低。大陸為推動兩岸交流付出了如此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最後卻換來如此結果,這讓我們情何以堪!

  台灣同胞的人心背離不單單體現在抽象的民調資料上,更有現實的選舉結果作為印證。在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與2016年的“二合一”選舉中,國民黨出現了接連的慘敗,這固然有國民黨自身的原因,但無疑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八年交流發展的局限性。如此結果,勢必迫使我們反思原來交流發展的利弊得失。我們不禁要問:兩岸為何要開展交流互動?其實道理很樸素,就是彼此希望從交流中增進己方的利益(此處的利益並非單單是有形的經濟或物質利益)。就馬英九當局來說,是希望通過兩岸交流來增進台灣所需要的利益,以便獲取更多民意支持;就大陸來說,則是希望通過交流來拉近兩岸民眾情感,提高他們對一個中國的認同,逐步為未來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可見,儘管兩岸雙方都在追求互動交流,但目的指向截然不同。

  事實上,馬英九當局雖然積極推動與大陸交流,但並不希望走向統一,其“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通過互動交流促使兩岸走向統一只是大陸單方面的設想,事實表明,該設想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距離。大陸反思後認為,通過交流所增進的利益只是兩岸各自的利益,而非兩岸的共同利益,而且隨著交流的深入和擴大,這些各自利益會逐漸膨脹、固化,反而會增強台灣民眾的本土認同,對兩岸統一形成阻力。更合理的邏輯應該是,先努力打造共同利益,然後通過共同利益形塑共同認同。

  那麼,如何才能打造兩岸的共同利益連結?答案正是融合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融合發展是在總結過去交流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不過,提出融合發展並不意味著要取代交流發展,因為融合發展與交流發展是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兩條相輔相成的軌道,儘管存在密切聯繫,但不能相互替代。十九大報告中的“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是針對交流發展而言的;而“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②,是針對融合發展而言的。可以預見,未來大陸將同時推進交流發展和融合發展,實施雙管齊下、齊頭並進。那種認為融合發展會取代交流發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其錯誤在於割斷了融合發展與交流發展的內在關聯,忽視了交流發展在兩岸關係中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交流發展不僅不能被取代,而且還要繼續擴大和深化,讓更多的台灣青年人瞭解大陸、認同大陸,以更好地促進融合發展。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有些學者之所以將交流發展成果歸入融合發展框架下來分析,主要是因為只看到了兩者的聯繫,而忽視兩者的區別。的確,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雖然推動互動交流的雙方在主觀上是為增加己方的利益,但在客觀上卻也能產生小部分共同利益連結,進而產生微弱的融合效果。換言之,交流互動也能促進融合,只是效果非常微弱而已。正因如此,部分學者才誤認為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回事。然而事實上,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的區別遠大於聯繫,否則中央提出融合發展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們一定要準確理解交流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意涵及其區別,以更好地執行這兩種不同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