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http://www.CRNTT.com   2014-07-29 09:18:05  


 
  三、圍繞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發展保險業

  文章分析,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大金融產業中,中國的證券業發展落後於銀行業,而保險業的發展又落後於證券業。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有其歷史原因。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貨幣被看做是資產階級法權的殘餘,列為逐步消滅的行列。在金融業中允許銀行存在,只是起到社會簿記的作用。所以,改革之前中國的金融業,只有銀行,沒有股票市場,也沒有保險業。只是在改革開放後,中國證券業和保險業才逐步發展起來。由於發展時間短,各種制度不夠健全,發展很不充分。目前中國保費收入總額僅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而發達國家平均為8%,美國高達13%。有一個例子很說明問題:美國南部海濱城市發生台風海嘯災害,獲得保險公司理賠的家庭占全部受災家庭的50%;而中國發生汶川地震時得到保險公司理賠的比例僅為5%。所以,中國的保險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保險是社會的安全網,建立發達的保險業是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需要。去年,中國人均GDP已達6750美元,從國際經驗來看,進入了保險業快速發展期。加快建立健全保險制度,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決定》提出,“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為發展保險業指明了方向。

  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是吸引廣大企業和居民參與各類保險的前提條件。以農業保險為例,中國農業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發展農業保險對保護農民利益關係重大。目前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險深度都比較低,經濟補償僅限於成本補償,今後應向指數補償和收入補償發展,即出現自然災害之後,保險的理賠不僅限於補償成本,還應根據受災程度,提高補償水平,使之適當減少純收入的損失,逐步形成完善的經濟補償機制。要建立地震、洪澇、火災等巨災保險制度,充分發揮保險公司在防災救災中的作用。目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主要靠政府出資救助和各地群眾捐助。如果能將政府在事後的救助資金拿出一部分作為投保的補助,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居民參保,就能動員社會資金加入保險事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廣義的保險業還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當前,中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障體系正處於建立和完善階段。社會保障基金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社保基金的規模將不斷壯大,最終將成為社會投資資金的最重要的來源。社保基金追求穩定的長期投資回報,用社保基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企業,解決目前類似高鐵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是非常合適的。在美國,包括社保基金在內的各類保險基金,已成為最大投資資金,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前幾位股東都是保險基金,保險基金交給投資公司運營,不幹預企業的經營。他們對美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致於有的經濟學家把美國經濟稱之為基金資本主義。

  中國的社保基金建立時間不長,但已積累了相當大的規模。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社保基金絕大部分只能存入銀行,而銀行的存款利率低,有時甚至低於通脹率,存款收益為負。如何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保證其良性循環,是社保基金運營面臨的最大問題。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擴大社保基金用於直接投資的比例,以提高其收益率。

  社保基金還可用於政策性銀行補充貸款資金的來源。法國有一項保值儲蓄制度,即每個法國居民可保有總額為2萬歐元的保值儲蓄,年淨利息不低於2%,低於2%時由財政補貼。保值儲蓄的資金由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用於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貸款。中國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銀行都面臨著貸款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法國的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