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中國城鎮化願景:向世界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 |
http://www.CRNTT.com 2013-01-01 09:17:40 |
熬出來的中國城鎮化未來仍是漸進性的 文章認為,要完成這樣的願景,首先要意識到城鎮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中國三十餘年改革逐漸形成的社會發展觀,是三十餘年改革積累的成果;更遠一點看,是中國五四以來現代化積累的成果,是中國加入全球一體化的積累的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間多少沉浮,充滿了中國人的血淚、辛苦、恥辱、熱情和努力。用生活化一點的語言來總結,可用一個“熬”字。 中國“熬”到了未來幾十年內可以快速完成城鎮化的階段,這來之不易,需要我們格外珍惜,需要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下一步進入城鎮化的快車道上的中國,更需“熬”過諸多艱難險阻,而不是跳過或用激烈的手段闖過。 自1840年以來,或因為操之過急,或因為與世界文明主流脫節,中國的多次現代化轉型機會都失去了。假如還是用生活化的語言,我們可以說,當下中國之所以能進入城鎮化的快車道,是因為中國在漸進式改革的歷程中學會了“熬”。中國人知道了一個千真萬確的道理,即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積累的;所有改天換地的成功都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經歷無數個太陽升起又落下的過程的結果。 有不少人反對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理由是在漸進式改革中,中國社會積累了大量的風險,比如貧富差距,比如腐敗,比如國企壟斷等等。但不要忘了,與此同時,中國事實上變得比三十多年前更加富裕了,人民總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也日益開放了,和當代世界主流文明的差距日益縮小了。這些都是在以“熬”為主的漸進式改革的積累之中發生的,而不是“一夜到了共產主義”的結果。當然,有的錯誤也是在積累之中發生的。但什麼不是積累的呢?沒有三十餘年來漸進式改革養成的長期積累性的改革實踐,中國不可能進入城鎮化的快車道。 總之,選擇城鎮化作為未來幾十年中國的發展目標,“熬”字當頭的積累性的發展觀,依然要擺在首位,依然要以此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抵擋所有不切實際的狂飆突進的誘惑。對這樣的中國漸進式的改革,不急是假的,但急了也沒有用。 變“中國製造”為“中國的生產方式” 文章展望,而作為未來幾十年中國發展的方向,所謂城鎮化,其圖景應該是什麼樣的?可能有大量數據說明那樣的未來。單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說,它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本質性變化。這個變化,從宏觀的市場結構上看,是中國將從外貿和投資拉動變成內需拉動為主的經濟體。這也算是向歷史上某種經濟運行軌跡的回歸。在中國未加入世界市場的階段里,中國經濟是高度內需型的,是所謂農業社會的自產自銷的自給型經濟體。當然時代不同了,如今的內需不是彼時的內需,而是全球視野下和世界市場中由中國的生產和需求構成的市場。 這樣的市場結構的最佳狀態,意味著我們可能要從目前數量龐大而質量欠佳的“中國製造”轉型。但這種轉型並不是簡單以“中國創造”來代替“中國製造”為終結。因為與實際發生、極為堅實的“中國製造”相比,浪漫的“中國創造”顯得有點輕飄。這樣的想象不是城鎮化潛力未來大發揮的目標。 隨著城鎮化發展而發展的中國經濟,其第一目標應該是變“中國製造”為“中國的生產方式”。這意味著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確定。就如同在世界市場範圍內,想到工業機械、現代化方式人們就會想到德國,想到奢侈品的生產方式人們就會想到法國,想到工業設計的生產方式人們就會想到意大利,而關於高科技的興起和金融產品的豐富人們會想到美國一樣,中國要有自己的生產方式。而當這個中國的生產方式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確定,在自己的生產方式之中,中國人的創造力將會是無人競爭的,是舉世公認的。以這樣的生產方式加入全球經濟體,還只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大步,不是終極目標。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