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二五”面臨的十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0-08-23 08:24:13  


 
  六、“鴻溝”出現,現代化成果難以普惠

  “十二五”期間是中國人均GDP從3000美元向6000美元過渡的時期,也是經濟社會所處的快速分化期,進入了“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控重建”的關鍵時期。各地區發展不平衡,面臨著利益的大調整,產生了一系列利益的激蕩和社會機會的不公平分配。數據顯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已從1992年2.6∶1提高到2008年的3.36∶1。若考慮到政府對城鎮居民的財政補貼,這一比例會高達6∶1。中國最低與最高收入的差距已超過俄羅斯,基尼系數早在16年前的1994年就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達到了0.434,2008年更是達到了歷史高點的0.65,高於所有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西部與東部之間區域不平衡的鴻溝也在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拉開,直接形成了“文化鴻溝”、“教育鴻溝”、“數字鴻溝”、“就業機會鴻溝”等等,關注民生,使現代化成果普照全體人民成為“十二五”期間的又一重大挑戰。

  七、服務職責發揮不足,政府職能有待繼續轉變

  長期以來,公務員、教師、工人、農民等不同群體享有不同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種按照職業劃分的社會保障,產生利益不均等,導致人群分裂,階層固化,容易產生階層性矛盾。例如,醫療方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劇,教育方面“升學難、就業難”反映了服務型政府職能的“缺位”。“十二五”期間避免陷入挫折與斷裂充斥的現代化陷阱,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成為關鍵所在,也是“十二五”期間的又一挑戰。

  八、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聯動失衡,合作與互動缺乏

  管理不暢、溝通欠佳、信息不對稱、機制不健全日益超過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創新等原發性因素,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產業升級、政治文明的主要矛盾。如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架構之間的互動,創新商業模式,建立“管、產、學、研、創、金”的多元合作機制,實現技術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創業資本、社會資本的耦合,形成社會復合資本,成為“十二五”期間的挑戰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