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業9月28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公開致歉信,就公司連續發生的多起產品質量事件,向全國消費者道歉。光明最近很火,出鏡率很高,問題也是“五連發”。一方面,光明乳業忙於送檢、下架,另一方面又忙著道歉,但道歉是“道”了,可問題卻沒有解決,每次道歉剛完,光明乳業的新“問題”又被爆出。而最近這段時間的光明乳業,也是屢屢遭遇這樣的尷尬。
如果說道歉應該是開啟救贖的起點的話,那光明之前的道歉,似乎沒有誠意,也無法成為救贖的起點。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光明一方面道歉,另一方面卻又不反思自我,反而抱怨起國家抽檢制度。8月,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曾抱怨,2011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折算下來是抽查了幾十萬個指標,沒有一個指標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這麼抽(查)會抽死人啊!”。頗具諷刺意義的是,話音未落,光明乳業便又接連被爆出“問題”。
或許是有所覺悟了,亦或許是感覺到尷尬了。光明道歉“道”到了《人民日報》上。在我看來,在哪裡道歉其實並不重要,無論你是在官博上還是重量級媒體上,這都只是花邊叙事,道歉的含金量不在於你花了多少錢打了廣告,而在於實際的行動。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實際成效才是光明乳業最好的道歉,也是最好的廣告。所以,對一家企業而言,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實際成效,無論是在《人民日報》上道歉還是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大報上道歉,都是沒用的。
沒有實際成效的話,只會讓光明的道歉貶值,更會留下貽笑大方的把柄。現實案例中,鐵路與航班每次延誤時,總會有“誠摯的道歉”的廣播,可多少人能察覺到這種“誠摯”體現在何處呢?換言之,重複播放的“道歉”,其實談不上任何的“歉意”可言,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話罷了。就此次光明乳業問題“五連發”事件而言,光明乳業也不是沒有道歉,但問題還是“照舊”,所以即便這次光明乳業將道歉登到了《人民日報》上,公眾還是不會看“道歉”,只會看“療效”。
不過,從光明在《人民日報》上道歉的內容來看,無論是“心情沉重”的表述,還是“六大措施”的對策,都是沒有價值的“話語”而已。對光明乳業而言,如何化“話語”為“行動”、化“道歉”為“成效”,才是最為重要的,不然,無論光明乳業怎麼道歉,在哪道歉,公眾都不可能被這樣的“話語”所打動,能打動消費者內心的,只有健康、安全的食品生產。(時間:9月30日 來源:四川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