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孝莊太后朝服畫像。 |
中評社香港2月6日電/“清宮戲”是近二十年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觀眾對真正的“清宮史”反而較少探究。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姜舜源悉心撰寫了與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系列文章,圖文並茂。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四之一:“后妃不得干政”與太后“臨朝聽政”。文章內容如下:
近二十多年來,“清宮戲”影視作品長盛不衰,由內地擴散為兩岸四地。觀眾在欣賞娛樂同時,從中獲得不少歷史知識。二十多年前,故宮專家朱家溍先生,就對有些清宮戲頗不以為然,說:買個草帽,上頭捆一把笤帚疙瘩,就成了清朝“纓帽”,這算什麼道具!再後來清宮戲愈演愈烈,在“歷史真實”大方向上也有問題。比如《甄嬛傳》,“以人際鬥爭為綱”,一意羅織“宮鬥”戲碼,宮中似乎天天勾心鬥角,天真無邪的少女,終成心術不正的毒婦,傳達的是一種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不但不能發揮文藝作品抑惡揚善、匡扶正義的社會作用,尤其是與歷史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筆者擬根據多年來見到的文獻史料,就近年來清宮戲涉及到的幾個重大歷史課題,與讀者一同探求下真實的“清宮史”。
太后非后妃,“聽政”非“干政”
近年來清宮戲大行其道,源自清朝滅亡後人們對清宮史的濃厚興趣。總結清宮戲一大“賣點”,是清初、清末兩太后:孝莊文皇后、慈禧太后。孝莊先後輔佐順治、康熙父子兩代皇帝,從順利繼位到成功處理初政,但並未走到台前類似“太上皇”,於是史家和世人交口稱譽;慈禧太后扶植同治、光緒兩代皇帝,自己“垂簾聽政”,實際執掌晚清政權四十八年,連同此前一八六〇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並劫掠焚毀圓明園,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她的統治禍國殃民。對清朝一前一後兩太后的評價,自是差天共地。清宮戲對此往往濃墨重彩。
慈禧太后的“政績”固然乏善足陳。但把她當政視作“后妃干政”,卻並不科學及實事求是。“后妃干政”是中外歷史上重要課題,一直以來人們討論此問題時,往往把皇帝年幼因而太后當政,與皇帝年長但卻太后當政,甚至成年皇帝而有后妃干政,混為一談。對太后當政問題理解的偏差,是因為把“太后”等同于“后妃”;把太后當政,當成后妃干政。而在中國人傳統正統觀念裡,后妃干政是不得人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