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曾經是香港金融中心地標的港交所交易大堂,在電子交易成為壓倒性大勢後,歷史任務終於結束,“大時代”場景成為陳迹,反映本港金融業須不斷改革創新,並且培育與時並進掌握新技能的人才,才能夠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免遭時代巨輪淘汰。
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正式啟用、位於中環交易廣場的交易大堂,見證了本港股壇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包括八七股災、金融風暴,同時成為歷任國家領導人訪港參觀“勝地”,成為本港資本主義運作的標誌,參觀活動亦成為中央領導人支持兩制的身體語言,而港交所亦享用了內地金融改革帶來的龐大“近水”,今天內地企業已經成為港交所重要成分股,投資港股的內地資金比重逐步增加。
交易大堂見證了恒生指數由一千六百零三點升到今天二萬八千四百點的流金歲月。可是,隨著自動對盤系統的應用,以及電子交易的普遍,大家在辦公室和家中,甚至在路上都可以買賣,大堂不復見“紅衫仔”濟濟一堂的壯觀場面,近年愈顯冷清,到落幕前,每天只有約三十人在一列列空蕩蕩的電腦屏幕前操作。
金融科技發展不進則退
在這三十年間,內地亦發展了自己的交易市場,而且成交額比香港更大,又由於開步遲,一下子已經可以跳至全面無紙化交易。除了傳統金融工具,內地在擁抱互聯網金融科技的日常應用方面,亦拋離香港,當手機付帳還屬於本港街市新鮮事物之際,內地早已盛行至三、四線城市的小商戶,部分一線城市還出現“無現金商店”。
金融科技創新,包括投資工具、運作模式,是全球大勢所趨,本港不能落後,政府和企業在積極推動創新時,亦要確保金融穩定、運作安全及保障私隱。世界各地發生過多宗個人資料遭大規模盜竊的事件,亦有黑客入侵局部癱瘓銀行運作,有程式盤交易導致市況不尋常波動;當局在推動創新的同時,須做好風險防範,但又要避免過分謹慎而扼殺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