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30日撰文表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開支增加超過100%,這要歸功於經濟的增長。未來,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在福利和醫療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若經濟不能持續發展,香港很可能遭遇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香港須著力發展經濟。
新華社報道,曾俊華當日在今年的最後一篇週日網文中說,與高福利的經濟體不同的是,香港一直採取“小政府”政策,公共開支控制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20%的水準。因此,香港只須徵收相應水準的稅款,便足夠維持特區政府運作,個人和企業可以保留剩下80%的財富,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去創造更多財富。他說,政府理財與每個家庭一樣,必須“量入為出”,要增加開支,就必須想辦法相應地增加收入。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開支增加了超過100%,從1997/1998年度的接近2000億港元倍增至2012/2013年度的接近4000億港元,各個政策範疇的開支皆有大幅增長。曾俊華說,香港有能力加大公共開支而無需大幅加稅,完全歸功於香港經濟在過去長時間裡維持不錯的增長。經濟持續增長讓香港可以不用改變低稅率政策,也能增加特區政府收入,從而支持各部門提供更多丶更優質的公共服務。
不過隨著人口老化,香港未來必須在福利和醫療領域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如果香港經濟不能持續發展,特區政府很可能會長期入不敷出。屆時,香港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加稅,要麼不斷發行債務。曾俊華說,前者會加重今天納稅人的負擔,後者則會要求下一代納稅人承擔我們這一代的開支。
“我相信兩者都不是大家所願見到的。所以,我們更加須要著力發展經濟。”他說。
曾俊華還說,不認為香港經濟產業太集中。他說,2010年,金融業(包含投資、銀行和保險等行業)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16%,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即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工商及專業服務業、旅遊業)總共的經濟份額也只是58%,聘用48%的勞動人口(約為167萬)。
曾俊華說,香港應該支持新產業發展,讓年青人有更多有品質的工作選擇,發揮各自所長,也讓香港更能適應不斷轉變的國際經濟格局。比如,香港的創意產業已有一定規模,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5%,創造了接近20萬個職位,在區內有相當的競爭力,有望成為香港新的支柱產業。但是,要意識到新產業的發展需要長時間孕育和摸索前進,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
他說,不應盲目追求發展新產業,而輕視傳統支柱產業。四大傳統支柱產業能夠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是因為這些產業有很好的競爭力。過去10年,這些產業的增長較同期香港整體經濟為快。所以在發展新產業的同時,香港更應該著力發揮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尋找新的增長點,開拓新的巿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