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日報:亞洲國家要跳出“美元陷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9 16:23:58  


  中評社台北8月9日電/台灣經濟日報9日社論指出,在七大工業國(G7)保證維持金融市場正常運作的承諾聲中,亞洲股市仍以“黑色星期一”收市,韓股一度暴跌7%,上證綜指大跌3.79%,台股則重挫3.82%,盡皆反映了亞洲國家對美債評等下調的極度憂慮。相較於歐美債務纏身、經濟前景黯淡,亞洲並非這波信心危機的核心,但全球化讓各個市場緊密相連,亞股的修正幾與歐美同步,而其經濟成長模式發展出來的“美元陷阱”,更令亞洲難以脫身,亟待各國加速調整,並是全球經濟能否步回正軌的關鍵之一。 

  標準普爾上周五在美股收盤後,正式宣布將美國政府長期信用評等從AAA調降至AA+。無論標普調降美債評等是否存在負債估算誤差或過大的主觀評斷,也不管惠譽及穆迪依然肯定美債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抑或主要國家都公開表達對美債的高度支持,但這畢竟是美國首次失去3A評等,具有歷史性意義;再就市場反應而言,儘管是短期恐慌情緒的發洩,也無疑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事件,促使G7、20國集團(G20)、歐洲中央銀行等國際政策協商平台在周末假日密集會談,期望在昨天亞股開市時做出足以安撫投資人的宣示,但市場顯然沒有領情,跌勢依舊。 

  在這一波由美債上限協商啟動、歐債危機擴散引發的全球信心危機中,亞洲國家原被期待扮演安定的力量,就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能快速回穩,甚且反手相助。可是,自金融海嘯以來推展的全球再平衡緩慢,令亞洲國家依然身陷部分經濟學家所稱的“美元陷阱”,以致美債風暴愈滾愈大,亞洲國家卻難以脫困。 

  “美元陷阱”源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亞太各國經貿政策向貿易盈餘及外匯儲備的傾斜,積極發展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讓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快速增加,以中日台韓四大經濟體為例,今年迄6月底時的外匯儲備總額約已逾5兆美元,足足是1997年時的11倍;而外匯儲備強調的流動性及安全性,使其絕大多數流向擁有全球最佳流動性、最高安全性的美債,因而亞洲很多國家是美國的大債主,排名第一的是大陸,還有日本及台灣,並讓美國得以持續以低利率舉債度日。2008年時,美中兩強曾為此相互指責對方是金融海嘯的禍源,但當時也建立了推動全球再平衡的共識,只是挽救經濟的優先性仍重於結構調整,三年來成果有限。 

  這樣的失衡結構,在這波信心危機中再次被凸顯。美債降等,短期的市場震盪固然難免,更棘手的是中長期問題,因美債收益率在理論上會走升,可能推高市場借貸成本,不利經濟復甦;而為穩定經濟、維持低利率,寬鬆的貨幣政策暫難退場,甚至還須加碼,因而引燃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預期,美元也看貶。 

  這些可能的發展對亞洲都是壞消息。首先,亞洲各國持有的美債帳面價值可能縮水,未來還可能遭到再降等的連環拳;美國前景看淡,亞洲雖有區域內市場可支撐,但成長勢將受限。再來就是“美元陷阱”,由於亞洲國家經濟成長模式未變,為追求出口成長及經常帳盈餘,難以容忍本幣大幅升值,政府一旦進場干預,就又買進了美元,於是不得不再購入美債為主的美元資產;反之,若亞洲放棄干預,則其持有的美元資產價值同樣變得不值錢,本國貿易卻可能因此受損。因此,多數亞洲國家儘管對美債事件憤怒不已,俄羅斯總理普亭更直斥美國是寄生蟲,但還是得含淚繼續持有美債。亞洲國家也了解擺脫“美元陷阱”的必要,推動擴大內需、發展服務業等政策,也將外匯儲備運用多元化,例如成立主權基金等,降低對美元的依賴,但總在考量出口競爭力的優先性下推遲了結構改革。美債降等既點出美國的問題,何嘗不也在提醒亞洲國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