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孔立:清朝與台灣明鄭之間的心結,延續至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11-25 14:49:36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11月18日邵宗海教授在《聯合早報》發表《兩岸政治互信不足的症結》一文,第二天見面時,我對他說,我同意“症結是雙方的心結”這一說法,但他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說明“心結”是什麼?怎樣才能化解這種心結?於是我向他說明我自己的詮釋。

  300多年前的悲劇

  說起來十分令人感慨。300多年前,清朝當局與台灣明鄭政權之間的心結,仍然延續至今。

  當年清朝要招撫鄭氏,條件是必須“剃發”,而鄭成功入其子鄭經則始終堅持“不剃發”,並要求“依朝鮮例”。為什麼一方堅持要“剃發”,另一方要堅持“不剃發”呢?因為剃不剃發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符號,“剃發”是清朝人的標誌,而“不剃發”則仍然是明朝人。鄭氏堅持“不剃發”,就是表明忠於明朝。所謂“依朝鮮例”也就是不投降清朝,而保住明朝一片江山。

  那時還沒有“國家主權”的觀念,也沒有“國旗”,但已經十分重視政治符號,而把“剃發與否”作為是否忠於朝廷的主要標誌,這就是當年中國人處在兩個政權之下所形成的“心結”。所以在清兵入關時,有所謂“留發不留頭”的說法,有一大批人為了忠於明王朝保留原有的政治符號,而甘願犧牲生命。清朝與鄭氏沒有能力解決這一政治難題,最終招撫不成,只好武力解決,造成一次“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悲劇。

  歷史不應重演

  今天兩岸出現的局面,與300多年前何其相似。當然已經不是“剃發與否”的問題,但仍然是政治符號問題。“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台灣的政治定位”、“兩岸政治定位”“兩岸政治關係”、“互不否認”,乃至“國際空間”、“台灣前途”等等,都涉及政治符號之爭。這是擺在兩岸面前的一大政治難題。

  現在,兩岸已經有不少學者正在研究破解難題的辦法,諸如,“一中各表,互不否認”、“整個中國,兩岸統合”、“一中兩憲,對等實體”;“一中框架,相互默認”、“一中共表,互相承認”、以及“一中三憲”、“球體理論”、“國名國號”、“一國兩區”、“一國兩府”、“合作主權”、“多體制國家”、“蘇格蘭、英格蘭模式”等等,都是圍繞著政治符號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案。從實質上說,就是兩岸要整合成一個政治符號,還是要堅持兩個政治符號的問題。

  我認為凡是為解決政治難題提出的方案,都應當受到歡迎與尊重,都可以作為兩岸共同研究的方案。分歧是必然存在的,只有面對分歧,共同尋求解決辦法,才能獲得共識。

  說到底,所謂“心結”,所謂政治難題,只不過是政治符號而已。我相信有關政治符號的爭議,兩岸有能力、有智慧為了兩岸人民的利益,找到雙方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否則,難道生活在21世紀的兩岸中國人仍然沒有能力解決這一個300多年前延續下來的政治難題嗎?難道還要遭受政治符號的折磨,被政治符號“憋死”,最終導致兵戎相見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