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孔立:清朝與台灣明鄭之間的心結,延續至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11-25 14:49:36


 

  化解的道路

  實際上,60年來兩岸對政治符號的態度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或鬆動,從互不退讓、“漢賊不兩立”、“老死不相往來”,到開放探親、“三通”、兩會的溝通、國共平台的構建,兩岸高層官員的會面,互相組團參加對方舉辦的運動會,共同步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軌道,這個變化是30年前難以想象的。政治符號的敏感度與約束力都在減弱,這是符合兩岸人民期待的。再經過若干年的交流交往,進一步削弱敵意,積累互信,化解這一心結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心結的形成畢竟有其深層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根源,而且又與兩岸不同的社會制度緊密相關。因此,要完全化解這一心結,並非易事,也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兩岸之間各個方面的交流溝通是化解心結的必經道路,而相互包容則是促進相互理解的必要前提。

  有人主張,當前兩岸關係最好“模糊化”,因為一旦在這個問題上“較真”,就難免引發爭議,有傷感情。是的,現在雙方同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對話,這是雙方可以接受的,沒有必要有意地去“升調”或“降調”。在擱置爭議的條件下,“模糊化”有其必要,也有其作用。但到了進入政治談判時,“模糊化”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那時就有必要“清晰化”:兩岸政治定位清晰化,兩岸公權力機構清晰化,一句話,就是“政治符號清晰化”。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地簽署協議,才能推動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不應當停留在“模糊化”階段,兩岸學界、民間應當事先做好準備,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為化解心結,為破解政治符號這一政治難題發揮應有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