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治理大數據殺熟需要創新監管手段
http://www.CRNTT.com   2021-07-12 17:16:53


  7月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對於“大數據殺熟”,規定給予警告,可以并處上一年度銷售總額1‰以上5‰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到底什麼是“大數據殺熟”?《規定》中給出了規範的定義,即: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利用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技術手段,根據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基於成本或正當營銷策略之外的因素,對同一商品或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置不同價格的。

  簡言之,就是“看人下菜”,明明是同一商品或服務,卻針對不同顧客開出了不同價碼。這些網絡平台為什麼要這樣做?“殺熟”唄!譬如,為了拉新,為了獲客,各家平台對於新客戶可以開出最優惠的價格,但是對於已經上車的“回頭客”,對不起,迎接他的通常都是明晃晃的“鐮刀”。

  於是乎,人們在消費中常常會發現,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登陸同一家平台瀏覽同一款商品或同一種服務,分別再下內容相同的訂單,自己和身邊朋友及其他用戶得到的報價卻是高低有別,有時差異甚至十分懸殊。還有時甚至是首次下單與取消後再下單的價格都完全不同,明擺著是自己被平台“算計”了。

  怎麼“算計”?用算法呀!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獨特的算法,平台可以動態掌握每個消費者的“小心思”。一旦發現對方已經忠心耿耿的“鐵粉”,或是反複瀏覽、預訂,下單欲望很強烈,就會變魔術一般坐地起價,宰你沒商量……

  對於消費者而言,盡管當前不乏比價工具,各個平台的報價也基本上是透明的,可是不可能每次下單前都把全網價格橫向對比一下,特別是當在一個平台消費已經形成習慣後,往往不假思索直接就下單了,這樣就很容易落入平台“量身定制”的殺熟陷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