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野生象“出走”看深入推進生態修複
http://www.CRNTT.com   2021-06-11 18:35:48


  近期,15頭野生亞洲象在雲南遷徙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今年世界環境日的國際主題是“生態系統修複”。那麼,我國在生態系統修複方面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如何推動這些問題解決?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長期從事國際森林與海洋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潘文婧。

  中國環境報:近年來,生活在雲南省南部的亞洲象呈現逐步擴散的趨勢,有哪些原因?

  潘文婧:亞洲象逐步向外擴散,除了種群逐步增長帶來的栖息地需求增加的原因,還與亞洲象適宜栖息地整體不足和存在破碎化現象有關,這也是亞洲象向外擴散的重要原因。

  當然,亞洲象保護面臨的栖息地問題已經成為不少亞洲國家的共同難題。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必須盡快得到修複,人類和野生動植物才能有真正可持續的未來。只有正視生態系統破碎化問題,才能讓人與象更加和諧共處。

  中國環境報:您認為當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哪些問題?

  潘文婧:就全球範圍而言,無節制的開發和過度利用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分享一組數據,全球的天然林一直在持續減少,過去5年平均每年仍有1020萬公頃森林消失。全球85%的濕地面積已經喪失,66%的海洋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生態系統的破壞和退化使其提供的各項功能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人類對食物、水和藥物等資源的獲取,應對氣候災害和極端事件的韌性以及生計選擇等。

  研究顯示,全球超過20億公頃已被砍伐和退化的土地存在恢複的潛力。具體到各國和地區,生態修複行動的規劃和實施成效與本土生態安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福祉有著更明確和現實的關聯。

  以我國為例。我國在去年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設定了今後15年間生態系統保護和修複的總體藍圖。相比聯合國的生態系統恢複十年倡議,我國的行動綱領的時間跨度更長,覆蓋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