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內外協同發力化解育兒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21-01-14 22:28:54


  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學習與活動,不停敦促孩子拼搏,越來越多不甘落後、不敢落後的家長走進“雞娃”的隊伍。臨近期末,“雞娃”家長們這種焦慮的心情也達到峰值。近日,不少媒體報道了大城市中一些家長群體的焦慮,引發關注和熱議。

  “孩子4歲,英語詞匯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國肯定是够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够。”這是一個流傳很久的段子,形象描述出北京海澱這個高知家庭雲集區域激烈的“拼娃”現實。段子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據《光明日報》報道,一個8歲孩子已經積累了厚實的學科基礎:突破了識字關(6000字),能够中英文自主閱讀,學完小學課內六年的數學,開始學三年級奧數;鋼琴過了英皇二級,跆拳道綠帶……面對這樣的孩子,身處這樣的競爭環境中,育兒焦慮自然不可能小。

  有專家對“雞娃”現象進行了總結,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專制型或權威型教養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焦慮的家長特別關注孩子,把更多時間放在孩子身上,并習慣於用數字化、階段化指標衡量孩子。當很多“志同道合”的家長聚集在一起互相攀比、互相競爭時,這種育兒焦慮也就無形中變得更甚。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一個快速變革發展的社會中,這種育兒焦慮更是社會心理自然而然的投射,自有其深厚的經濟文化背景。但是,如果違背教育規律,違背兒童成長規律,不斷給孩子加碼,效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而化解這種焦慮,并沒有藥到病除的良方,需要教育內外協同發力。持續推進教育改革,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之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滿足更多學生上好大學的願望,是教育發展的目標,也是教育系統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