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知網,何以頻頻惹爭議?
http://www.CRNTT.com   2022-04-20 19:02:49


  繼去年被中南財經大學退休老教授趙德馨以侵權起訴并賠償70萬元後,中國知網日前又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控訴”,被指不但向後者開出的數據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千萬元級別,且“在成員數量、單家價格等方面條件相當苛刻”。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兩次引發爭議、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知網如此“高光”,著實耐人尋味。

  就此次爭議本身,眼下仍是各執一詞。“紅星新聞”援引中科院文獻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相關通知及負責人說法稱,事情屬實,而且“中科院各大所正積極應對因停訂知網帶來的影響”;知網相關負責人面對《長江日報》記者則否認,但又表示沒法透露詳情。不過,拋開此次爭議,另一個事實則是,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近年來已不止一所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控訴不堪中國知網訂閱費用之重。

  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知識“有價”,這不僅僅是因為各類學術論文的作者作為知識生產者,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更在於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激勵人們創造更多的知識。因此,當然要摒棄學術論文應該免費公開這樣的想法。知網之所以屢屢引發爭議,關鍵不在於其能不能收費,而在於怎麼收費、收多少。至少在普通人印象裡,知網本身并不生產知識,只不過是各類期刊、學位論文數據庫的“搬運工”。然而,一邊是不斷有高校科研機構控訴其不斷漲價,一邊是其近兩年主營業務毛利率超過50%,就難免有壟斷暴利之嫌。

  官網上,中國知網聲稱是為了響應世界銀行《1998年度世界發展報告》提出的國家知識基礎設施(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NKI)理念,“以全面打通知識生產、傳播、擴散與利用各環節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國各行業知識創新、學習和應用的交流合作平台為總目標”而建設的。然而,種種爭議恰恰指向其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趙德馨教授指控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知網收錄文章,讀者需要付費下載,自己卻從未收到稿費。從技術上或許歸結為作者、學術期刊和知網三者間的相關機制不健全。從理念上則不免讓人聯想,其更看重的是靠著壟斷地位牟利,“只認錢不認知識”。

  據趙德馨教授說,對方賠了錢、道了歉、表示將“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跟我聯系過,上架(論文)的事情也從沒跟我溝通過”。這說明,知網方面或許僅僅將官司失敗當作個案,畢竟憑借其壟斷地位,很多學者還是看重知網的傳播平台作用,尚不能鼓起勇氣叫板。就連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雖然控訴了,甚至一度停訂了,但迫於知網的一家獨大地位,後來又不得不與之合作。頂著“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名義,知網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顯然得到了多方傾力支持。可如今做起來了,成為行業龍頭了,就“店大欺客”,這并非促進各行業知識創新之福。

  接二連三的爭議,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第一,從推動知識創新、學術科研事業發展的角度,我國到底需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知識基礎設施”?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論文數據庫?第二,隨著國家反壟斷的持續深入,在經濟領域一系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平台企業接連受到嚴懲之後,是否還有其他領域的類似問題需要正視和糾正?(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子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