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文:馬挫敗 扁是兩岸亂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1 10:18:53  


馬英九面對重大挫折,如何跨越?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此間人民網今天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彭維學的長篇文章,分析北高市長選舉結果對馬英九及臺灣政局的重大影響。全文如下:

   12月9日,被視為“‘總統’選舉前哨戰”的臺北、高雄市長選舉揭曉,國民黨以較大優勢贏得臺北市長,民進党險勝高雄市長,但臺北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大幅上升。“國民黨小輸、民進黨小贏”的結果使馬英九就任党主席以來所面臨的最大挫敗。陳水扁暫時自貪腐危機中脫困,民進黨遏止住“三合一”敗選以來的頹勢。泛藍發展勢頭受阻,馬英九“總統”之路充滿險阻。

  一、“北藍南綠”格局未能突破,“藍漲綠消”態勢發生微妙變化。

  與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和2005年“三合一”選舉相比,此次北高市長選舉結果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泛藍發展勢頭暫時受阻。民進黨不但在極其不利的形勢下保住高雄,臺北市長選舉部分得票率大幅提升,泛綠臺北市議員得票率和席次也有所增加。“三合一”選舉中“藍張綠消”局面迅速扭轉為“藍消綠漲”,泛藍發展勢頭受到遏制。

  第二,“北藍南綠”格局沒有改變。長期以來,臺灣政治版圖呈現“北藍南綠”的結構。2005年“三合一”選舉中國民黨有所突破,成功佔領嘉義市這個進軍民進黨大本營的灘頭堡。但此次北高市長選舉,民進黨贏得南部重鎮高雄,固守雲林、嘉義以南的傳統票倉,勉強保住“半壁江山”。而原本強渡濁水溪、持續向南挺進的藍軍,未能如願。以濁水溪為界的南北政治分野沒有改變,這一根深蒂固的選票結構仍將是2008年“總統”選舉的基本盤,也將是未來藍綠持續對抗的基礎。

  二、藍綠基本盤、南部選民強烈的“本土意識”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

  在弊案纏身、政績不佳、執政正當性嚴重受挫的情況下,民進黨仍能小勝,這與藍綠基本盤有關,更與南部民眾強烈的本土意識以及雙方陣營的選戰策略有關。

  第一,臺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而高雄市選民結構“綠略大於藍”。在藍綠高度對決的情況下,此次選舉結果基本上是藍綠基本盤的體現。

  第二,陳水扁最後兩周到高雄賣力輔選,民進黨“四大天王”、“台獨”大老聚集高雄,以“台獨”牌、省籍牌迎合南部選民,極大地壓縮了“台聯党”候選人羅志明的選票空間。尤其是被民進黨捧為“神主牌”的林義雄關鍵時刻出馬,為謝長廷、陳菊助選,適時抵銷了“第一家庭”貪腐形象對民進黨選情的衝擊,贏得了部分淺綠乃至中間選民的支持。

  第三,藍綠陣營成功操作“棄保效應”。藍綠選民在高度動員下危機意識增強,集中選票支援有勝選希望的候選人。

  第四,國民黨選舉策略不盡成功。馬英九對“特別費案”處理不當,使其“清廉牌”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對於民進黨在投票前夕散佈黃俊英陣營賄選的謠言,國民黨沒有及時消毒,對高雄選情構成重傷。國民黨重兵南下,對臺北市重視不足,使善於選舉的謝長廷發揮空間增大。

  三、陳水扁自貪腐危機中暫時脫困,民進黨接班卡位戰呈現新態勢。

  陳水扁力拼高雄選戰,成為高市險勝的“功臣”。經此一役,風雨飄搖的陳水扁不僅穩住陣腳,大幅緩解提前下臺壓力,遏制黨內要求改革的聲浪,更主要的是掌控民進黨走向的籌碼有所增強。未來陳水扁將加強對民進黨2008年“大選”人選的控制,繼續推動“公投制憲”、“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政策。

  選後,“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戰因實力的消長而呈現“三強鼎立”的新態勢。如不出意外,蘇在投入“總統”初選之前仍將掌握行政資源。挺蘇的新潮流系拿下高雄市長,又掌握民進党6席縣市長中的3席,蘇成為“四大天王”中實力最強的人物,2007年在黨內初選出線的可能性較大。謝長廷在臺北市拿下近41%的選票,進軍2008年的想像空間更大。游錫堃輔選有功,保住了党主席職位,也取得了2008年的參賽權。呂秀蓮實力有限,黨內人緣極差,未來前景不被看好。

  此外,北高市長選舉成為民進黨遏制“三合一”敗選的“止血強心針”,暫時解除了民進黨的執政危機,刺激了民進黨迎戰“立委”選舉和邁向2008年的士氣。

  四、馬英九“泛藍共主”地位難以撼動,但其“總統”之路仍面臨多重挑戰。

  馬英九形象清新,是泛藍選民2008年奪回執政權的唯一期待。宋楚瑜敗選後宣佈退出政治,泛藍整合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總體上看,北高市長選舉結果不會對馬英九“泛藍共主”地位構成實質威脅。但氣勢如虹的國民黨不僅未能攻下高雄,反而未能守住臺北市基本盤,臺北市議員選舉得票率和席次雙雙下降,這不僅給國民黨提出了嚴重的警訊,也意味著2008年選舉馬英九仍面臨重重挑戰。第一,在政績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嚴重的情況下,民進黨仍能小勝,說明泛綠基本盤仍然比較穩固。第二,“本土意識”超出所謂“清廉價值”,“臺灣認同”、“省籍牌”、“統‘獨’牌”依然是民進黨的“選舉王牌”。這些影響2008年選舉的關鍵因素,將對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構成不小的衝擊。第三,即使在“特別費案”上擺脫辭党主席及停權的威脅,馬英九也將因北高市長“小輸”受到黨內挑戰。其整合能力、危機處理能力、領導能力、領導風格,都將受到質疑。第四,馬英九未能通過北高選舉確立黨內獨尊地位,未來無從挾民意在黨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未來能否處理好與連戰、王金平的關係,減少內耗,避免分化,仍是馬英九必須認真面對、妥善解決的重要課題。

  五、親民黨、“台聯黨”加速泡沫化,兩黨政治趨勢更為明顯。

  宋楚瑜在臺北市長選舉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政黨門檻,在泛藍大本營中的“封刀之作”以慘敗收場。親民黨雖在臺北、高雄兩市分別提名8人,但臺北、高雄分別僅當選2名、4名,席次分別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台聯黨”同樣以慘敗告終,高雄市長候選人羅志明得票率僅0.86%,北高市議員選舉部分分別提名6席市議員,在臺北市得2席,實現零的突破,但高雄卻從過去的5席降為1席。

  宋楚瑜宣佈退出臺灣政治,李登輝影響式微,親民黨、“台聯黨”短期內不會徹底崩盤,但分別向國民黨、民進黨討價還價的籌碼減少,其未來發展面臨合併關張、或是依附求存的困境。更主要的是,由於2007年“立委”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實施,小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以國民黨、民進黨為主體的兩黨政治將正式確立。

  六、兩岸關係難有實質進展,“公投制憲”仍將是威脅兩岸和平穩定的亂源。

  民進黨高雄險勝,顯示炒作“臺灣認同”、“臺灣主體性”仍有市場,因而民進黨不可能放棄“台獨”路線。蘇貞昌有意有限度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如:提高投資大陸額度、開放大陸民眾赴台觀光等,以解決經濟問題爭取中間選民,但因“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強力牽制,其開放幅度、進程都有待觀察。更主要的是,出於鞏固“台獨”基本盤、綁架深綠鞏固權位的考慮,陳水扁仍將持續推動“新憲”議題,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仍面臨重大變數。


    相關專題: 臺北、高雄市長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