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利用外資形勢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6 11:53:06  



  第五,服務業吸收外資增長速度有所加快,製造業多數領域的投資出現下降。2006年1—8月,農、林、牧、漁業和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下降幅度較大,而服務業增長明顯。其中,農、林、牧、漁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3.7億美元,同比下降10.9%,占總量的1%;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7.7億美元,同比下降11%,佔比63.9%;服務業使用外資金額83.3億美元,增長12.5%,佔比22.4%。需要說明的是,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總量中未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如果將這些領域吸收的外商投資考慮在內,服務業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過去五年來,服務業的比重一直在上升,製造業和農林牧漁業比重一直在下降,說明未來中國吸收外資的增長點將主要在服務業領域。

  製造業中吸收外資的主要行業為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專用設備製造和通用設備製造業。上述行業中,除專用設備製造業外,其他行業實際使用外資額均有所下降。服務業中吸收外資的主要行業為電腦應用服務業、分銷服務業、旅遊和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建築業和除銀行、金融、保險之外的服務業。

  第六,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型項目不斷增加,並購投資的地位明顯上升。2005年,單位專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達到404萬美元,比90年代初提高了近3倍。2006年以來,由於不再公佈合同金額統計,無法利用合同專案平均規模直接進行比較。但是根據實際投資金額與新批項目數(二者並不是一一對應的)的比較可以看出,2006年1—9月,每個新批專案的平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7萬元,提高5.7%。其中合資企業的平均規模有所下降,合作企業和獨資企業的平均規模均明顯上升。總體上可以判斷,2006年以來單位專案的投資規模延續了多年來不斷提高的趨勢。

  (見表3)外商投資的平均規模

  2006年,跨國公司並購中國國內企業的案件、尤其是大型項目繼續增加,並購投資方式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如2006年2月,世界鋼鐵巨頭阿賽洛以20.9億元的巨額資金收購蕪湖鋼鐵集團38.4%的股權;2006年1月,生產Stella Artois與貝克(Beck’s)品牌啤酒的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InBev),以6.14億歐元(合7.45億美元)收購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2006年10月,美國凱雷投資基金以總價18.01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收購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並持有50%股權。銀行、保險等金融領域的大型並購案件更多。另據世界著名湯姆遜金融公司公佈的數據,2006年上半年,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並購投資案件達到140件,並購金額為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倍。隨著中國關於外商並購投資的法律法規不斷得到完善,並購投資作為跨國公司重要投資方式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
  
  利用外資影響因素分析與今後形勢展望

  當前的吸收外資形勢也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和挑戰。

  一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從上半年數據來看,美國、歐盟、日本等三大經濟體的並購投資流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新加坡、印度等的流入增長更是表現不俗。周邊國家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強大政策攻勢仍然在持續。這些對中國吸引外資都會形成新的競爭壓力。

  二是前幾年曾經成為中國引資增長主要拉動力量的日韓企業對華投資增長漸入低迷。2005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增長19.8%,占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總額的10.8%;2006年1—9月,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同比減少了29.6%,比重也下降到7.7%。根據日方的統計,2006年1—8月,日本對中國投資比去年同期增加18%,其中包括了金融保險業,但是,日本面向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投資分別增長了17%和254%,說明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走向正在進行調整,對中國吸引日企投資的前景仍然不能樂觀。 2006年1—9月份,韓國對華投資與2005年前3季度相比減少了30.7%,比重由2004年的10.3%下降到5.9%。

  三是中國國內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可能增加配套資金的融資難度和成本,對相關領域外資企業的投資活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國家實行的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必然加大向新批專案提供建設用地的困難;來自境外進入房地產領域的投資項目也會由於房地產市場規範和資金流入監管的加強而趨於收縮。

  四是關於利用外資優惠政策調整的信號,社會公眾對於跨國公司大型並購案件表現出的激烈情緒,也會使跨國公司增加對中國投資環境變化的擔憂,投資風險意識有所增強,從而採取消極觀望的投資策略。

  五是人民幣升值導致境外流入美元資本的投資成本上升,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使國外企業對在中國投資出口加工型項目的收益預期惡化;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加快等因素也會影響外商、尤其是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的積極性。

  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形勢依然看好,國內投資需求將繼續擴大,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利於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並為跨國公司提高良好的投資收益預期,在服務業投資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有望繼續保持5—10%左右的平穩增長態勢,並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外商獨資企業繼續較快增長,實際投資額佔全部外商投資的比重可能上升到75%左右。

  二是服務業投資增長將快於製造業部門,其中金融、保險、運輸服務、電力水煤氣生產供應和分銷服務投資增長趨勢可能明顯加快。

  三是來自歐盟、自由港等地區的投資比重上升;美國投資增長繼續趨緩或下降。

  四是外商投資由南向北、由東部向中部的梯度轉移趨勢加快。

  五是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比重繼續上升,產品加工的本地化進程緩慢推進。

  六是並購投資方式有望繼續增加,尤其是東部地區以節約土地資源為主要目的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以國有企業戰略重組為目的的並購投資鼓勵政策將取得明顯效果。

  七是單位專案投資規模持續上升、大型投資項目不斷增加。

  八是跨國公司將加快對現有在華投資企業進行資本整合,提高總部的集中控制和運營能力,地區總部型公司將明顯增加。

  九是以適應當地市場和應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研發專案投資增長加快,現有企業技術和產品開發投入比例上升。

  十是大型並購投資將可能主要面向金融保險、商業等服務貿易領域、中高檔消費品生產領域、汽車等運輸設備生產領域、基礎材料領域和機械、中間投入品生產領域。
   
  利用外資政策調整的新動向及其影響
   
  近年來,中國將提高利用外資品質水準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範國內經濟環境,促進利用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並購投資的健康發展,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2006年《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正式發佈和實施就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新動向之一。

  隨著跨國公司並購國內企業案例的不斷增加,社會公眾對於相關問題的關注程度也在迅速提高。許多人擔心跨國公司可能利用其特有的資本、技術、品牌和國際行銷網路等優勢,通過直接收購、兼併和控股方式在國內市場形成壟斷,危及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本土企業的生存條件。應當說,這些問題確實反映了進一步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系改革、維護市場環境和規範企業競爭行為的重要性。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跨國公司的並購活動,中國始終缺乏系統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依據,2003年發佈的《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基本不能適應推動並購投資持續發展的需要。這種狀況已經影響到中國鼓勵跨國公司通過並購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和產業競爭力的政策執行效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和規範外國投資者來華投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利用外資的水準,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就業、維護公平競爭和國家經濟安全,依據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行政法規及《公司法》和其他相關法律,2006年8月8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制定並發佈了《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正常投資活動給予法律保護的同時,規定了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行為準則。

  除了外資並購政策之外,中國關於“兩稅合一”政策調整的法律程式已經啟動,預計相關法律的修訂2007年初可經過全國人大批准,2008年起開始正式實施。這對於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跨國公司投資的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體來看,今後中國在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投資環境方面的努力,對於跨國公司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積極影響來看,一是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有利於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二是跨國公司的合法權益和知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有利於跨國公司技術和資本優勢的發揮;三是服務貿易領域的全面開放和並購投資環境的逐步完善,將為跨國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資和市場機會;四是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將為跨國公司投資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式。

  另一方面的影響就是也會對跨國公司造成一些壓力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與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投資和生產經營行為規範將更多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和監督等。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2月號,總第108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