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日本對台政策的特點和趨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6 17:06:47  



  然而,近來這一“模糊化”戰略出現變化跡象。2005年2月19日,美日外交、防務負責人舉行“2+2會談”,發表《聯合聲明》,提出12項亞太共同戰略目標和7項全球共同戰略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公開將“台灣問題”列為日美共同關注對象。這是日美對台戰略的重大轉變,由“模糊化”戰略向“清晰化”戰略邁出的重要一步。隨後,日本還與美國共同制定了應對台灣“有事”的“共同作戰計劃”和“互相合作計劃”。“共同作戰計劃”包括日本自衛隊直接對美軍進行支援,搜索和救援遭到攻擊的美軍,向美軍前沿基地和補給基地、港灣和薄弱環節提供安全保護等內容,強調日本向美軍提供“不間斷的支援”。“相互合作計劃”指出,當“周邊有事”時,美軍可優先使用日本國內的11個民用機場以及7個港口,計劃並明確了美日各自發揮的作用和具體分工。干預“台海有事”已成為日本優先關注的一項課題。

  2005年4月29日,町村外相在紐約竟稱:“(台灣問題)本來就是日美安保條約的對象。迄今為止的日本對台灣政策全然沒有變化。”這是1972年以來日本外相第一次提出日本仍在堅持中日復交前的干預台灣政策,這不能不是日本對華政策的驚人倒退。2005年10月29日,美日舉行這一年第二次“2+2”會談,發表了題為《美日同盟:為了未來的改革與重組》的中期報告,提出了加快美日軍事一體化的目標和調整駐日美軍軍事部署的具體措施。日本加快了“借船出海”的步伐,正加緊構築外向型軍事體系。

  (二)日本“對台關係升格化”的危險動向

  2003年12月,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公然在台北舉辦1972年以來的首次天皇誕辰招待會,邀請台灣當局的“外長”和“總統府秘書長”等出席。同年12月底,前首相森喜朗在小泉首相的默許下,以“私人身份”訪台,出席台灣當局為其舉行的授勛儀式,頻繁會晤台灣政要。

  2005年9月5日,台灣“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率團飛赴東京,參加“台日論壇”2005年會。這是1972年以來台灣最高級別官員首次出席日方公開活動。本次論壇的核心內容就是討論如何改變“1972年體制”,實現台日關係正常化。2005年台灣當局“駐日本代表”許世楷大肆活動,極力遊說日本重新思考、評估並打破“1972年體制”,讓台日關係朝著“邦交正常化”方向發展。許世楷稱:台美有《與台灣關係法》,它至少可以說是准官方溝通機制;台日間則缺乏這種機制,因此台日論壇便成為很重要的溝通管道。

  2005年10月12日,日本平成國際大學法學部教授淺野和生在東京財團演講,正式發表名為“日台相互交流基本關係”的“台灣關係法”,又被稱為日本學者版的“與台灣關係法”。該法共有七項條文,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一是“促進日台更進一步廣泛、密切而友好的商業、文化與其他方面的交流”;另一個是“在亞太和平安全基礎上的日本外交運作,是合乎日本的政治、經濟與安全保障上的利益”。草案規定,“日台雙方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情報資訊”。該案還提議,日本政府給予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職員准外交官的特權。草案本身雖然比較籠統,但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原因在於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某種動向,它的發生絕非偶然,絕非簡單的個人行為。從本質上講,上述行為也是日本親台勢力企圖突破“1972年體制”之行動的重要內容。

  (三)構築武力干預台海危機的機制

  近年來,日本已將台海地區納入其所謂“周邊事態”範圍,以“台海有事”為背景,加緊進行軍事準備。其主要做法及措施是:建立指揮機構、調整兵力部署、儲備作戰物資、實施相關演練、加強與美台方面的協調等。

  1999年1月,日本成立了由防衛廳長官、自衛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各軍種參謀長組成的“應對重要事態會議”,專門研究台灣海峽發生戰事時防衛廳和自衛隊的對策問題。

  近年來,日本自衛隊已將防務重點作戰方向由北部轉移到西部軍區(即九州地區和沖繩縣)。該軍區近幾年實力擴充得很快,轄有兩個裝甲師(其他軍區最多只有一個裝甲師),根據2004年12月通過的最新《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05年,新組建一支2,300人規模、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第15旅團充實到西部軍區。據報道,防衛廳還制定有一份秘密文件,即一旦“台海有事”時在沖繩縣的宮古島、石垣島和先島諸島配置7200人的作戰計劃。此外,日本防衛廳還決定把那霸基地的F-4戰鬥機更換成更先進的F-15戰鬥機。為了加強情報收集能力,日本防衛廳決定在西部軍區新設一支“通信情報隊”,並配備無人偵察機。

  2005年新年伊始,日美舉行了高級聯防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日本陸上自衛隊長官、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司令以及美軍駐沖繩嘉手納和那霸基地的司令。會議把日本西南部一些島嶼沒有駐紮地面部隊視為缺乏安全保障。日本防衛廳決定加強與駐日美軍的合作,在該地區開展聯合軍演,並建立戰略物資儲備基地。日美就加強宮古島的防衛力量達成共識,並計劃在該島修建一個中型軍火庫,主要為美軍駐沖繩基地以及下一步準備進駐下地島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儲存彈藥。會議還作出決定,改造下地島(據釣魚島180公里)機場,為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反潛偵察機進駐做準備。

  2006年5月1日,日美外交與國防部門負責人舉行安全協商委員會會議(簡稱“2+2”會議),發表了《日美實施再編的路線圖》,最終確定了駐日美軍及自衛隊“再編”即重新部署的日程與計劃。《日美實施再編的路線圖》提示的“再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強化駐日美軍司令部功能;(2)“再編”沖繩美海軍陸戰隊及其基地;(3)航母艦載機從厚木機場移往岩國機場;(4)共築導彈防禦系統;(5)訓練的轉移及分散。

  可見,日本當局正與美國一道構建干預台海局勢體制。這一動向勢必對中國的統一大業增加障礙,給中日關係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日本對台政策的演變趨勢

  日本的對台政策,既受著中日間三個基本文件的約束,也受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冷戰心態下的安全考慮。日本依然固守著十九世紀以來的“主權線”、“利益線”戰略,視中國兩岸統一為對日本海上通道的威脅,企圖給兩岸統一設置障礙乃至採取干預態勢。

  第二,日美同盟下的戰略思路。近年來日本更加把追隨美國作為對外政策的至上命題,對美國的干預台灣問題戰略提供著密切配合。

  第三,以美式價值觀包裝起來的“台灣情結”。日本聲稱台灣已“民主化”,把此作為干預台灣問題的一個藉口,其背後卻藏著把台灣視為其勢力範圍的“殖民情結”、“台灣情結”。

  在可預見的未來時期,日本對台政策的演變趨勢無非有以下三種。一是嚴格遵守中日三個基本文件原則,將日台關係限定在非官方、經濟、文化的層面上。近年來,日本日益背離這一路線。二是推動與台灣的政治、軍事關係。這一路線風險極大,日本將極其小心、謹慎地試探這一路線的可行性,近期內不大可能採取突破性的大動作。三是基本上堅持“模糊化”戰略,表面上強調奉行“一個中國”方針,暗地裏發展對台“實質性關係”,“水漲船高”地推動與對台關係升格化進程。

  日本不會輕易地以中日關係破裂為代價來發展對台關係,但卻會在維持中日關係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繼續構築日美共同干預台海體制以及推動對台政治與安全關係。近期內,日本將致力於逐步提高對台交往的深度與級別,並漸進地推動對台“准軍事、情報”合作。如近年來日本已與台灣互派准“武官”,以變通方式參與台灣的軍事演習。另外,日本也將漸進地推動美日台實質性的“准軍事同盟”。

  面對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邊緣戰術”和“漸進路線”,中國應及時、準確地把握其動向,揭露其本質,充分運用自身日益增強的國力及對外影響力,最大限度地遏制日本反華親台強硬勢力;同時也積極鼓勵和支持日本政界對華友好勢力,徹底挫敗日本阻撓和干預“台灣問題”的陰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