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 
如何發展中日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8 17:36:09  



  中美日之間這樣一種相當不穩定、不平衡的關係,對美國較為有利,卻不利於中日兩國,亦不利於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即使是在舊的歷史條件下,大國關係的相對穩定平衡也有利於地區的穩定,何況在全球化的時代。當前,隨著相互依存度的明顯上昇和發生對抗可能性的顯著下降,大國關係的平衡穩定、良性互動已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應成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努力方向。

  在中美日關係中,對於中國來說,最不願看到的是出現美日聯手對華的狀況。對於日本來說,在走向「正常國家」並在外交上爭取較多獨立性的過程中,把自己完全與美國拴在一起而與中國嚴重對立,衹能是南轅北轍。對於美國來說,雖然樂見日本追隨、甚至中日相爭不已,卻也不願看到中日關係走向對抗和日本在亞洲處於孤立狀態,因為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把日美關係和日中關係視為日本對外關係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曾是日本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的願望,他們為此作出過不懈的努力。但近年來,聯美制華,「脫亞入美」,卻日益成為日本一些短視政治家的信條,其結果是使日本的對外政策嚴重失衡,日本與中國及許多亞洲國家的關係陷入了嚴重困境。在中國,也有一些人認為,中美關係是關鍵,中美關係好了,中日關係問題就不大,因為日本總是要跟美國跑的。這種看法亦缺乏遠見。事實上,在對華關係上日本是曾經發揮過獨特作用的,而並非完全跟著美國跑。日本不顧美國反對與中國恢復邦交、帶頭解除「六四」後西方的對華全面制裁、率先與中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協議等,即是重要的先例。

  總之,答案衹能是一個,就是要努力爭取建立一種穩定、合作、相對平衡的中美日關係,而不是中日都依賴美國、或者美日聯手制華的關係。這符合中日兩國的根本利益。當前,儘快改善嚴重惡化的中日關係,將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從建立與發展東亞共同體看。

  當前,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世界發展的潮流。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歐洲有歐盟,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區,後者還有可能逐步擴大到整個美洲地區。而在亞洲、特別是東亞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經濟富有活力的地區,卻沒有自己的區域性組織,這對於地區經濟、政治的發展,對於地區內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日本和中國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

  近年來,在有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東盟及中日韓(「十加三」)在爭取實現東亞地區貿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此基礎上,各國已將建立東亞共同體作為共同奮鬥的目標,二○○五年十二月還召開首次東亞峰會。這是關係到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東亞以至整個亞洲經濟、政治發展和崛起的大問題。然而,中日關係的不斷惡化卻給「十加三」及東亞共同體的發展罩上了陰影。中日作為亞洲的兩個大國、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如果長期處於猜疑、防範、相互拆台的狀況,甚至陷入對抗,十加三的發展和建立東亞共同體,必將步履維艱,困難重重。

  歐洲復興的經驗值得借鑒。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德法的和解。有人將之稱為歐洲復興的基礎,這是具有真知灼見的。在亞洲,中日兩國如果能和德法一樣實現真正、徹底的和解,將是對亞洲和平與繁榮的最大的保證。德法間的歷史積怨極深,但雙方卻從長遠共同利益出發,走出歷史陰影,實現了和解;而中日兩國卻未能做到這一點,或者說曾經在和解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卻沒能繼續走下去,甚至還有往回走的趨勢,這實在是巨大的遺憾。日本在歷史認識上與德國存在明顯差距,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一條重要原因,日本對此應有深刻的反思。而對中國來說,如何從日本的實際出發,以高瞻遠矚的政策推動中日實現歷史性的和解,亦是戰略上應深思的問題。

  總之,要使「十加三」不斷取得進展,並最終實現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遠大目標,中日間的真誠合作將是必要的條件。

  第三,從推進中日雙邊關係的協調發展看。

  在中日復交後的前二十年裡,兩國關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當時,雙方政治、經濟、安全、文化、民間交流各方面關係的發展是較為協調、平衡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以來,雙方在政治、安全上的摩擦日益突出,但經濟關係仍維持了較快的發展(與此同時,文化交往趨冷;民間交往雖繼續擴大,但摩擦增加),到本世紀初逐步形成了所謂「政冷經熱」的局面。一方面,在歷史問題、台灣問題、日美加強軍事同盟問題、領土與海權益爭議等問題上,雙方摩擦不斷;另一方面,自一九九三年起,日本長期保持著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到二○○四年雖被歐美超過,但仍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在同年超過美國,第一次成為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於日本經濟的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到二○○三年為止,日本一直是給予中國政府經濟開發援助最多的國家;在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ODA)中,中國也一直是最大受援國。在對華投資方面,日本仍然位於前列。

  對於這種「政冷經熱」的現象到底應怎樣看?一段時間以來,中日兩國都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日本,面對要求改善中日政治關係的呼聲,特別是面對工商界不斷增加的壓力,日本政界卻有一些人認為,沒有必要急於改善中日政治關係。在他們看來,雖然雙方的政治關係不好,雙方的經濟關係不是一直還在發展嗎?在這方面,小泉首相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他一方面正確地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是日本的機遇而非威脅,另一方面卻又贊成、默許「中國軍事威脅論」,好像「政冷」、「經熱」可以並行不悖。遺憾的是,在中國學術界也有類似的觀點,一些人認為衹要經濟合作關係能保持,兩國政治關係僵持下去,民間感情日益惡化,也沒有甚麼了不起。這些觀點都是不正確的。兩年前,針對這一問題,我曾提出兩點看法,第一,如果兩國的政治關係好,兩國的經濟關係將會更好;第二,政治關係長期惡化,必將給經濟關係帶來消極影響,「經熱」也可能變成「經冷」。現在我要加上第三點,兩國政治關係之所以得以維持,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雙方深厚的經濟關係,一旦「經冷」出現,「政冷」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事實上,近兩年,「政冷」對雙方經濟合作的消極影響已經顯露出來。如日本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下降,失去了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日本對華ODA趨向停止,對華直接投資增長趨緩;日本對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態度冷淡;中國民間輿論強烈反對與日本合作在華修建高速鐵路;二○○五年春在中國爆發的對日抗議遊行中,廣泛提出了「抵制日貨」的口號;二○○五年日本政府發表的有關文件中提出對華投資要謹慎,日本赴華旅遊增長率明顯下降,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