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用新農村建設統領新時期的「三農」工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9 17:36:52  


建設新農村是中央治國方略的重要一環,圖為上海馬陸鎮樊家村的農民別墅。
  中評社訊╱題:用新農村建設統領新時期的「三農」工作 作者:馬曉河(北京),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意義何在?
  .為何說新農村建設體現了中共的新型治國理念?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目標是甚麼?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重視哪些問題?
  
  建設新農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近幾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採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三農」政策,使得農業、農村發展出現重大轉機,糧食生產連續兩年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市場明顯轉暖。

  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於在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二元結構不斷擴大,使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積累和暴露出一些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差距大,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城鎮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發展滯後;工農業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食品特別是糧食安全隱患增加;資源要素向城市流動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消費品市場份額在持續萎縮。面對這些複雜的矛盾和問題,用傳統辦法很難解決,甚至還會引起其他矛盾。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另外,當前鋼鐵、水泥以及石化等產業的產能開始過剩,大量日用工業消費品積壓,銀行存差也在持續擴大,要消除這些矛盾,中國也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開展新農村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新農村建設提出的背景、內容

  中共的十六大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明確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而且還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五個統籌」之首;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著名的「兩個趨向」論斷,並指出中國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階段;緊接著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提出,到「兩個趨向」論斷,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和國家在調整城鄉關係、解決「三農」問題的脈搏。

  我以為,上述三大概念的產生具有明顯的邏輯關係層次,三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是一個從戰略決策思路演變到具體化的過程。統籌城鄉發展是黨和國家調整城鄉關係的一種戰略思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戰略舉措。它是將戰略思路、戰略取向進一步具體化,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必要途徑和重要手段。在現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政策內容。因此,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用新農村建設統領「三農」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一個完整理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方面進行過三次大調整。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在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通過改革,農民對自己的勞動時間有了支配權,對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有了使用權。這次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第二次改革是二○○○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為農民減負,落實國家在「三農」方面「少取」的政策。這次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它不但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還取消了延續二千六百年來的皇糧國稅,從制度上動搖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稅制基礎。可以預見,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是長期的和深遠的。

  第三次就是最近兩年提出的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實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宏觀層次和農村建設內容看,這次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提出,是通過改革和發展給予農民實惠更大、範圍更廣的優惠政策,更多方面的公平待遇,使他們也能享受到由公共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由此縮小城鄉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