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朝鮮日報:中國宇宙開發和10萬“八零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4 15:43:43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在中國云南省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名牌大學,為躲避戰亂共同建立的臨時避難學校。學生們在和木板房一樣的建筑中學習,每當日本空襲的警報響起,就要到後山避難。當時,有位教授因生活困難,還曾自己做肥皂拿到大街上去賣。此人就是物理學教授趙忠堯。

  趙忠堯曾是一位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備受矚目的核物理學新秀。但為了自己的祖國,1932年回國在清華大學成為教師。他在沒有像樣的實驗設備的環境中進行研究,培養了引領中國未來科學領域的人才。1957年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楊振宁和李政道,以及中國原子彈開發的重要人物錢三強都是他的學生。

  為中國科學技術奠定基礎的另一個人是錢學森。當初,錢學森作為最优秀的火箭專家擔任美國國防部科學顧問,他想要回國時,美國以“間諜”為由將其扣留了5年。中國和美國經幕後談判,最終用朝鮮戰爭時抓獲的美軍飛行員交換了錢學森。錢學森1955年回到祖國負責宇宙開發並奉獻終生,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開始,甚至最近的載人宇宙飛船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對於放棄美國的最高待遇回到祖國的科學家,中國歷屆領導人都表現出最大的誠意。上世紀60年代中期發生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擔任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將包括錢學森在內的科學家名單交給軍方,並指示“保護他們(不要受到紅衛兵迫害)”。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江澤民和胡錦濤主席每年都去看望他。包括總理在內的其他領導人也將看望元老科學家當成慣例。

  隨著中國領導人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中國理工科人才劇增。包括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的“長征”火箭和宇宙空間站“天宮”的設計者在內,目前中國的宇宙開發主力軍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八零後”。在中國宇宙航空領域15萬名研究人員中,八零後人才超過10萬名。在第一代科學家的愛國心、國家的全力支援、10萬名年輕研究人員雄心與魄力的相互推動下,中國正成長為宇宙強國。

  (來源:朝鮮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