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減少內耗 政改關鍵在立法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23 08:19:10  


  中評社香港12月23日電╱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今天發表題為「減少內耗 政改關鍵在立法會」的社評。社評首先提問,政府提交的政改方案被否決,對香港的政局有何影響?答案是微乎其微。社評表示,投票結果大定之後,各方紛紛提出「補救」方案,但沒有任何一個是可行的。

  社評指出,有人建議解散立法會重選,因為按《基本法》第五十條,立法會拒絕通過政府的重要法案……,行政長官可解散立法會。此議之不可行,該報「林行止專欄」昨天已作論述(立法會改選後如果仍不通過政改方案,則行政長官就要下台,政治風險甚大),還可以再補充的是,解散議會是大事,造成的政治震撼與和諧社會的主調絕不配合,而且重選需時幾個月,屆時競選拉票主題必然會把矛頭對準行政長官,政治衝突只會更嚴重,為何要冒這個險?即使行政長官有意,中央也會喝停。

  社評又說,民主派則建議,即使政改方案遭否決,也可以修改現行選舉法例,把功能組別的公司票改為個人票,在民主路上牛步向前。但是,修改法例仍然要經立法會通過,試想三十五票支持政改方案的議員,會不會支持泛民主派的修改建議?不管從現實利益(自由黨和民建聯在功能組別佔不少席位)或「政治報復」來考慮,建制派都不會讓修改建議獲得通過。

  也有議員建議立法會赴京向中央陳情,爭取盡快落實普選;但以目前的政治氣氛,北京又怎會主動提出普選時間表?如果主動出擊,屆時的矛盾將會由立法會與特首之間轉移到立法會與中央政府出現對抗,令政局更加複雜,北京豈會愚蠢至此?

  社評表示,政改方案被否決的另一後遺症,是行政長官曾蔭權會否被中央政府認為辦事不力,並要為此而承擔責任?從昨天港澳辦深夜發表的聲明來看,京官「對特區政府為推進香港政制向前發展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讚賞……中央政府將繼續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從字面解讀,這是北京再次背書挺曾的文告,顯示曾蔭權並沒有因政改方案被否決而遭殃,但有董建華的先例可援–下台前中央仍然「循例」表態支持,中央領導的意向,仍有待觀察曾蔭權下周上京述職時領導人的言文語調和身體語言!

  社評認為,對北京來說,周三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也許見怪不怪,民主派與行政長官和中央政府對?幹並非始於今時今日,但問題是,回歸八年之後行政立法關係仍然存在不可消弭的對立,政府的重大議案在立法會內沒有任何把握獲得通過,這種原意為互相制衡但演變為互相內耗的體制,長遠必須找出一個解決方法。

  社評說,北京一直力主香港的政制是行政主導,一切以行政長官為首,把「注」都「押」在一個人身上,但從八十年代回歸談判開始,歷次政制爭著的焦點其實都在立法機關,相反行政機關的問題簡單得多,公務員作為推動政務的骨幹,即使上面加了一層問責官員,但也沒有引起嚴重的政治後遺症。惟獨立法機關從八八直選、直通車、臨時立法會、到現在的普選時間表,每一個議題都跟立法會有關。董建華提出的管治聯盟,或自由黨提出的「執政黨」概念,都是從「改造議會」出發,希望理順行政立法關係,而事實證明,如果行政長官在立法會內沒有足夠票數支持,行政主導只是一句空話,強政勵治也會大打折扣。

  社評最後表示,事實證明,政改的關鍵是在立法會,立法會的組成需要跟行政長官建立良性互動的行政立法關係,達不到這個目標,香港的政治體制只會繼續不停內耗。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