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在南京東郊鐘山風景區內。作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墓地,它以凝重的歷史意義、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優美的園林景致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成為海內外華人競相瞻仰的地方。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鐘山之遺願,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體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位於紫金山南麓,前臨平川,後依青山,氣象壯麗。它的設計採取了國際招標形式,最終由中國青年設計師呂彥直中標。陵園平面呈警鐘型,寓意為“警鐘長鳴,喚醒世人”。陵墓建築全部覆蓋藍色琉璃瓦,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以寬闊的花崗石台階連接,緊湊完整,蔚為壯觀。陵寢正前方是一座形如折扇的陵前廣場,經博愛坊進入墓道,墓道的盡頭是氣勢雄偉的陵門,上刻孫中山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字。碑亭內石碑上正面刻有原國民政府主席譚延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祭堂內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正中是孫中山坐姿雕像,墓室裡陳放著孫中山臥式雕像。中山陵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茵、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蒼松翠柏,漫山碧綠,既有時代氣息,又蘊民族風格,是中國近代大型群體建築的傑作。
中山陵園歷盡滄桑,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許多景點建築毀於炮火之中。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中山陵的保護。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曾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國政府撥款100萬元,將中山陵陵門、碑亭、祭堂頂上的琉璃瓦進行了更換,祭堂和墓室的銅門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國家又撥專款再次對中山陵的靈堂、碑亭和牌坊加以修葺,並修復了陵墓附近的藏經樓主樓,作為孫中山紀念館。
中山陵內的多處附屬建築近年來得到了妥善修復和保護,正氣亭、永豐社、永慕廬、議政亭、仰止亭、音樂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均修葺一新。中山陵園管理局還將籌集資金,對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別墅──桂林石屋進行修復。
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園林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改革開放以來,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對紫金山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僅補植雪鬆就達10萬株。同時不斷採用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加強對林木的保護管理和治虫、防火工作。如今,這裡林海蒼茫,花團錦簇,四季景致美輪美奐。
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鐘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中山陵每年吸引觀光遊客達500百萬人次,並獲得了國家環保總局等單位聯合頒發的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証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