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張榮恭:兩岸共同媒體需求同存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6 00:51:38  


張榮恭(中)、郭偉峰(左)、俞雨霖曾是最爲活躍的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操盤手”。三人相會,共憶當年,氣氛熱烈。(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台北6月26日電(記者 李仲維)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昨天會見中國評論通訊社高層訪問團,交換了對兩岸關係及兩岸新聞交流最新情況的看法。張榮恭並對中評社構建“兩岸共同媒體”的理念與實踐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成員包括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新聞總監俞雨霖、執行新聞總監林淑玲、執行副總編輯陳耀桂、副總編輯羅祥喜等人。 

  長期關注中評社的張榮恭指出,他認同“兩岸共同媒體”的概念。他說,在過去短短三年的時間里,中評社的發展相當迅速,海內外中國人都關注兩岸關係的發展,有關內容也是中評社報道、評論的特色,他覺得,中評社在構建“兩岸共同媒體”中有兩個方面具突出的表現。 

  第一、呈現爭議,又有思想主軸。張榮恭說,現在兩岸領導人都提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兩岸的媒體一般都各有立場,而中評社是一個理性客觀的媒體,把兩岸各自的主張客觀地呈現。呈現了兩岸各自的爭議,才知道哪個問題有擱置的必要性。呈現爭議之後,接著是如何求同。中評社的特色,是表現在分析、評論上,有一個思想主軸,不是說一味順著爭議,不知道方向如何走。這個主軸就是解決在爭議基礎上去求同的問題。 

  第二,體現了“兩岸共同媒體”的新特質。張榮恭說,中評社社長郭偉峰的經歷相當特殊,是大陸最早來台灣採訪的大陸記者,也是最早採訪國民黨重大政治活動、如1993年舉行的國民黨第十四次全會的大陸記者。大家常常說兩岸交流文化先行,要加上一句“新聞是尖兵”,而郭偉峰更是尖兵中的尖兵。以郭對兩岸新聞狀態與特性完全掌握的經驗和思維,來指導中評社,就可以建構求同存異的“兩岸共同媒體”的特質。現在在兩岸中,是很難找到這種兩岸共構、雙方共容、求同存異的新特質的媒體。 

  張榮恭表示,中評社主辦的中國評論新聞網在開辦三年來的短短的時間裡,點擊率突飛猛進,受到台灣各界高度重視,以上兩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郭偉峰則表示,衷心感謝國民黨中央領導人長期來對中評社發展的關注與支持,感謝張榮恭主持的國民黨中央大陸事務部對中評社的具體幫助,對張榮恭長期以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兩岸新聞交流表示由衷的敬佩。郭相信,在馬英九、國民黨執政的今天,台灣必將具有更廣闊、更開放的胸懷,更支持兩岸新聞交流。中評社有決心在兩岸各方人士支持下,與台灣媒體同仁密切合作,在更高的層次上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構建包容量更大、對和平發展更有利的“兩岸共同媒體”。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半期,時任中央社副總編輯的張榮恭與時任中新社副總編輯的郭偉峰、時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的俞雨霖,是兩岸之間最爲活躍的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操盤手”,經他們策劃的諸多兩岸新聞交流活動往往具有開闢新歷程的意義。三人相會,共憶當年,氣氛熱烈。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