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先為在野黨 而後可為執政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8-21 09:16:40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已經在野五年多的中國國民黨,透過這兩天召開的十七全會,不只完成了由連戰將棒子交給馬英九的世代交替,以及經由黨主席由全體黨員直選和中常委由全體黨代表直選,而進一步落實黨內民主機制。《中國時報》今天的社評「先為在野黨 而後可為執政黨」指出,重新整裝後的國民黨,除了有待清理黨產等歷史包袱,和嘗試進一步完成泛藍陣營的整合之外,剩下最重要的目標,當然是希望在二○○八年的總統大選時,能夠實現二次政黨輪替,重返執政地位。 
    
  國民黨和泛藍支持者有這樣的主觀期望,並不足為奇。社評認為,從民主政治的常態來看,透過定期選舉出現不同政黨的輪替執政,這一點連目前在位執政的民進黨和泛綠支持者,也有這樣的認知和心理準備。只不過,即使是國民黨完成世代交替和泛藍整合,並不意味著在二○○八年必然會出現二次政黨輪替。相對的,泛綠支持者即使理解再次政黨輪替終不可免,但也絕非意味著想在二○○八年就此交出政權。綜言之,政黨輪替雖屬民主政治常態,但時間的久暫並無定數,此際國民黨的完成重建,頂多只是具備了邁向執政之路的必要條件。接下來才是考驗國民黨或泛藍陣營,邁向重新執政的主客觀條件是否充分具足。 

    中國時報認為泛藍陣營要想在二○○八年重新執政,他們的課題當然不只是完成內部整合,以及推出怎樣的競選搭檔而已。事實上,二○○八年的大選,序曲早已奏起,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和明年底的直轄市長選舉也只是前哨戰,藍綠兩大陣營誰能在二○○八年勝出,比的其實是兩大陣營在過去四年或八年來的總體表現,以及對未來又能提出怎樣的願景藍圖。 
    
  先就政黨的總體表現來看,執政者固然因為掌握了龐大的公部門資源和擁有公權力與決策權,因而看似占盡優勢,但政績的良窳無疑是必須面對的檢驗。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當今的執政團隊在這方面不只未能占到便宜,甚至成為沉重的包袱和莫大的心理壓力。 
    
  也正因為今天的執政團隊這幾年來的政績表現,各項數據在在顯示所獲評價不高,相對的也就等於提供在野黨良好的機會,既可以集中火力批評執政團隊的不足,也容易推銷自己的理念願景。 
    
  《中國時報》續稱,在野陣營光只會批評執政者,持續搞零和對抗和非理性的制衡,同樣在全民面前也會失分。而很不幸的,過去五年來,執政者的表現固然乏善可陳,在野者的表現同樣令人不敢恭維。而今,國民黨換了當家者,其實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揚棄過去只會消極杯葛的錯誤路線,先從扮演好在野黨的角色做起。在民主國家,全民和國家的總體利益,本來就應該優先於政黨和個人的利害,國民黨在野了五年多,卻一直學不會當一個負責的在野黨。

  社論說,以馬英九崇法務實的人格特質和從政風格,理應就事關台灣發展和全民利益的重大公共議題,大自國家定位、兩岸關係,以至國防安全、憲政運作、經濟發展、稅務改革、社會治安、環境永續、人才培育、族群融合等提出具體明確可資驗證的政綱主張,如與執政者所見相同自然不必為反對而反對,如果與執政者的主張有出入,或具體政策有不同時,更是應該就事論事,負責的提供國人另類選擇。即或最後不為執政者所採納,但是非自有公論,失分的反將是執政者。 
    
  今後兩年,新的國民黨在馬英九領軍下,如果能對公共議題、法案審查改採務實理性路線,自然不難厚積二○○八年的選舉資本。另在未來願景主張方面,客觀來看過去這段時間乃是民進黨的強項,針對未來往往可以描繪令人神往的願景,其論述更是足以打動人心。但是經過這五年來的實證檢驗,執政團隊當初所提的許多願景口號,不是難以實現就是自我否定,因此泛藍陣營在重整旗鼓之後,固然不要忽視願景論述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不要重蹈浮誇不實的覆轍,以免滋生反效果。 
    
  最後,社論總結,馬英九日前在從連戰手中接過象徵意義的黨旗時,表示心情空前沉重。古人說,成大事者,必也臨事而懼,好謀以成。在野了這麼多年,國民黨儘管曾經有過輝煌的歲月,但目前確是改革包袱沉重,諸事乏善可陳,因此馬英九心情沉重,甚至臨事而懼,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只是為了個人的政治前途,也不只是為了國民黨的未來,更是為了國家前途和民主政治的深化落實,馬英九的唯一選擇就是要好謀以成。能夠在立法院扮演好負責任的在野黨角色,對重振政黨形象、贏得年底縣市長選舉就會有加分效應。先自我證明能夠成為一個負責的在野黨,自然也就鋪平重新成為執政黨的路途。馬英九和國民黨未來的路,其實並不難走。    


    相關專題: 連戰交棒 開啟馬英九時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