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馬英九動線 由下而上 由外而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8-19 10:31:04  


  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馬英九動線:由下而上,由外而內」,認為由下而上,由外而內應是國民黨起死回生的唯一路徑,也是馬英九跳出「紅塵浪裡」的動線。

  社論說,解嚴以來十七年的台灣政黨發展史顯示:民進黨的成功在於將他的支持者工具化,國民黨的失敗則在於黨中央當權者的理念論述及道德品格不能說服其黨員,亦即黨員不甘淪為權力的工具。

  兩相對照。社論表示,民進黨十餘年來以簡化的族群仇恨與兩岸鬥爭,培育了愈來愈多的忠誠支持者,甘為其政治工具;雖然如今漸漸證實其簡化的族群仇恨及兩岸鬥爭皆是台灣的自殺毒藥,但民進黨十餘年來在群眾經營上的成績卻是有目共睹。相對而言,國民黨在李登輝的支配下,權謀大作,黑金猖獗,卻愈來愈不能說服其黨員及基層支持者;於是,十七年來的國民黨發展史,其實就是黨員向黨中央抗議反撲的歷史,遂亦寫下了這一部縱橫捭闔的「泛藍分合史」。

  或許可以這麼說:民進黨的群眾是較忠心的,國民黨的支持者卻極具叛逆性。社論說,十餘年來,民進黨是教育群眾、煽動群眾及主導群眾的(雖然如今已是尾大不掉、騎虎難下);但國民黨則是被群眾所教育、被群眾所制約,跳不出群眾的手掌心。今日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基層支持群眾中找到國民黨的政治令狀(Mandate),把黨還給黨員。

  社論指出,國民黨基層黨員及群眾的政治理念相當明朗,只要把黨還給黨員,國民黨的政治論述即可浮現,而不必陷於是否「本土化」等無謂的爭議之中。例如,關於族群問題,國民黨其實應以做為一個「芋頭蕃薯黨」為重大成就及榮譽;如今若連「黃復興黨部」的福佬黨員亦超過七成,這當然是國民黨在族群融和上的成績。為何國民黨沒有能力喚醒民眾對台灣的認同與支持?又如,國民黨理當更加主張海峽兩岸的「和平雙贏」,勿對紅帽子過度恐懼;再如,國民黨尤應愈加扮好反對黨的角色,不要害怕「在怎麼野蠻」的符咒。尤其重要的是,國民黨更應洗刷黑金,反對權謀,倡導清廉樸素的政風……。這些皆是基層支持者長期以來對國民黨的期望,亦是台灣主流民意漸漸浮現的歸趨,他們只是始終苦於找不到一個適合的政治領袖做為槓桿,來體現這些理念;而許多人正將馬英九視為可以寄託的人選。

  社論又說,再就組織結構言。如今的國民黨,因李登輝趕跑了許多黨員及支持者,使留下的或取代的黨員大抵分成「黃復興」及「派系人頭」兩類。這當然不能反映社會的多元性,甚至不能反映「泛藍」的內涵。馬英九主張成立青年團,並積極吸收新血,這對能否改善國民黨的體質當然至關緊要。

  唯馬英九愈想改革國民黨,愈不可將黨視為自己的政治工具。社論認為,李登輝正因將國民黨當作他私自的政治工具,所以最後黨員唾棄了他。李登輝除了利用國民黨,還遍設「李登輝之友會」,為個人造勢。陳水扁亦復如此,要利用民進黨時爭為黨主席,甩掉黨主席的名義後又仍將黨視為私器;此外,阿扁之友會、凱達格蘭學校,儼然亦是黨內之黨。這樣的政黨只是當權者的政治工具而已,絕無可能成為民主憲政中的正常機制。馬英九要救國民黨,首先就不可將黨作為自己的權力籌碼,而要將政黨視為民主憲政的原型與引擎。

  社論表示,十餘年來,正因國民黨中樞在政治理念及道德品格上的表現,未能符合國民黨基層支持者的期望,所以使國民黨及泛藍陷於長期的分裂與動盪之中。因此,馬英九的政治操作動線,不應是站在黨中央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地來支配、操控黨員;而應是由下而上、由外而內地讓黨員的期望反映在黨中央的理念論述及道德風範之中。

  社論認為,由下而上,由外而內。這應是國民黨起死回生的唯一路徑,也當是馬英九既可跳出「紅塵浪裡」,又不致坐困「孤峰頂上」的唯一操作動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