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兩岸應突破“先經後政”的思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6 00:53:00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 林艷)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日前提出觀點表示,兩岸僅靠經貿交流是不夠的,要創造政治性結構才能增加認同。他說,兩岸應該突破“先經後政”的思考,認識到,如果不能“政經並行”,連現有的經貿交流成果都可能會碰到障礙。

  張亞中說,兩岸目前的交流以經貿為主,經過六年的大交流以後,現在已經碰到障礙,不僅是政治的深水區無法進入,服貿協議引發的抗議顯示,連經濟交流也碰到挑戰。

  他說,繼續加強經貿交流,當然是必要,但是僅是如此,是不夠的。兩岸應該突破“先經後政”的思考,認識到,如果不能“政經並行”,連現有的經貿交流成果都可能會碰到障礙。為此他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法:

  第一個方法,北京要創造結構。張亞中說,冷戰期間,西德堅持“整個德國”政策,不視東德為外國,而是“整個德國”的一部分。因此,西德從1951年起,就未徵收東德物品的關稅。1961年的《關稅法》,也將東德視為是西德關稅的“內部貿易”。在1957年西德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一部分後,東德的貨品從此也可以自西德再進入歐洲共同體其它國家,而不需要關稅。但是從東德直接進入其它歐共體國家則需要關稅。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辦的“首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張亞中在論壇中指出,如果我們把這個例子用在兩岸,如果北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重新檢視兩岸服貿或貨品的協議的必要與功能。北京可以參考當時的西德,主動創造一個“整個中國的內部貿易”結構。以後兩岸的貿易,包括香港、澳門,均可以適用這個結構的規定。

  有些經濟學者會說,由於兩岸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因此必須適用WTO的規範。這樣的說法是完全忽視了政治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功能性。由於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均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就好像當時的絕大多數歐體國家接受西德的“憲法”立場,因而不提出異議一樣,只要北京能夠在國際間有所宣示與堅持,國際社會是沒有理由反對的。如果北京又願意像西德一樣釋放出公共財,像西德不要求東德比照辦理一樣,同樣地不要求台灣比照辦理,這才是堅持“一個中國”一方應有的氣魄與立場。

  第二個方法,尋求共同創造結構。張亞中說,繼大多數的認同都是建構出來的,“沒有參與沒有認同”。兩岸目前的自由貿易關係,只有創造利益的功能,而沒有賦予建構認同的功能。利益是變動的,在資本主義的時代,利益不可能由全民所均享的,利益的往來,不僅是往來雙方間,即使在一方的內部,也有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純粹經貿的往來,是難以建構彼此認同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