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史曉東: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制約因素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2 01:19:26


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副教授史曉東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記者 黃博寧 周雨曦)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副教授史曉東表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涉及到兩岸因素、台灣島內因素、美國因素以及大陸對台政策的創新因素。因此,比一般的雙邊談判來得複雜。曾有美國談判專家說,雙邊談判通常需要達成3項協議,一項是談判桌上雙方的協議,另外兩項是雙方內部需要達成的協議。而兩岸建立安全機制的談判需要達成的協議可能有四項、五項之多。

  在日前舉行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史曉東以兩岸軍事互信的制約因素為主題進行報告。他認為,首先,兩岸軍事互信是兩岸政治互信的體現。然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階段,大陸方面希望台灣當局能夠給與“不獨”的承諾和信心;台灣則希望大陸能夠給與“不統”的承諾。因此,就滿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言,兩岸政治互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應該說,在建立“一中”的意願上,兩岸僅僅求同還不夠,還必須找到“存異”的路徑和方法。

  其次,島內的政策始終是島內政治博弈的結果,在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議題上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國民黨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持讚成態度,民進黨則不然。因此,在島內兩黨主張相對甚遠的情況下,為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離不開台灣憲政體制的調節。

  從現在的政治走向來看,民意監督的趨勢和力量在增大。這固然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帶來了新的難度,但有了這種監督之後,合法性會增加。因此史曉東認為,有了監督機制本身有民意整合作用,並非意味著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高不可攀,但也啟示各方在推行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政策時,必須更注重台灣民眾的感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