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3大核心問題 哈馬斯何去何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2-19 12:00:38  


阿拉伯媒體早前報道,哈馬斯已決定哈尼耶任總理。
  中評社奧地利維也納2月19日電(評論員 俞力工)題:哈馬斯何去何從?

   2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外表示,俄羅斯從來沒有將哈馬斯視為恐怖組織,因此將於近期內邀請哈馬斯領導人前往莫斯科訪問。普京此舉,頓然引起廣泛關注,美國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反應是好。

  自1月25日哈馬斯在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勝出後,即造成各當事方進退維谷的局面。一方面,西方國家及以色列始終把該組織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對其採取不接觸、不承認的態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該次選舉為“民主、公平”(布希語),由是又必須正視巴勒斯坦人民的自由選擇。哈馬斯方面,眼看即將主政,既需要國際社會的承認與資助,又無法堅持武裝鬥爭的強硬政策。值此關鍵時刻,普京突然打破僵局,向哈馬斯投擲橄欖樹枝,不啻為國際外交謀略的大手筆。此舉,一來給各爭議方提供了下臺階,同時又討好了整個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尤其難得的是,才不過一個星期,便輕而易舉地改善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幫助美國欺負伊朗”的不良形象。此外,通過此一動作,也讓大家清楚看到俄羅斯的外交自主性。雖然,多年來它為了融和于歐盟框架,儘量與歐盟配合,但是,也不時能夠透過主動行動,適時把歐盟帶出盲區。

  當下引起各方關注的是,哈馬斯今後一旦執政,將如何面對以巴衝突的3大核心問題,即難民問題,國界問題(包括耶路撒冷問題)和猶太人不斷擴充的定居點問題。

  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後,一共驅趕了70-80萬阿拉伯人口(其中包括30-40萬左右的巴勒斯坦人)。60年過後,如今其人數已膨脹至370萬左右,散居在巴勒斯坦各難民營和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這批難民生活困苦,失業率極高,又遭各“庇護國”的歧視待遇。無可諱言,難民回歸問題始終是個無從解決的難題。

  就國界問題而言,當前所謂的領土劃分問題或國界問題,並非是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所劃分的土地。根據該決議,以色列應當只佔有巴勒斯坦地區的56%土地。但是通過幾次戰爭,以色列的佔領地區便擴充至整個地區的80%。甚至在1967年戰爭之後,以色列還繼續通過定居點的建立,實際佔據和控制巴勒斯坦人所剩的20%的土地的一半以上(西岸猶太移民人數約達20萬)。如今所討論的“歸還巴勒斯坦領土”,實際上是指恢復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恢復在此之前巴勒斯坦人擁有的20%土地,其中,自然也包括大部分猶太人非法定居點。

  按照聯大181號決議,耶路撒冷應成為聯合國託管的國際城市。如今西城受以色列控制,東城除了部分猶太人定居點(據說西城猶太移民也已達20萬之多)之外,大部地區為巴勒斯坦人居住並受其自治政府控制。至於位居耶路撒冷中央的老城,占地雖不足1平方公里,卻劃分為巴勒斯坦人、基督教徒、猶太人、和亞美尼亞區。耶路撒冷同時為猶太、基督、伊斯蘭三大宗教的聖地,以色列建國以來,雖然多次大打出手,但各當事方多不敢傷及該聖地,同時也不敢貿然提出獨佔耶路撒冷的主張。

  顯然,上述情況對巴勒斯坦人極為不利。戰爭、反抗越是頻繁,權益與領土丟失反倒越多。箇中原因,除了實力對比過於懸殊、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之外,更重要的是阿拉伯民族既不團結,又無法洞穿以色列的蠶食策略目的在於製造永久的張力,同時還可通過新的既成事實,來轉移巴勒斯坦人對老問題的關注。

  以色列的持續擴張,顯然超過本身的國防需要,而維持張力的目的,無非是鼓動周邊國家以資源出口換取軍備。如此這般,既滿足了強權的軍售利益,又突出了以色列的地緣戰略重要地位。鑒於此,“解決問題”既不符合“公司路線”;而且現實上,上述任何一個問題也根本無從以傳統辦法獲得解決。該現象與台海兩岸作一對比,確有許多雷同之處,即維持“不戰不和”、“不獨不統”狀態,最符合美國的經濟、戰略需要,也最能夠讓美國“買空賣空”、隨時利用新的花招(如台獨分子的不斷擦槍走火和美國的一再譴責),迫使北京做出美國期待的讓步。環顧其他地區,無論是韓/朝,波士尼亞,科索沃,黎巴嫩,或阿富汗,伊拉克,均不難發現幕後的共同指導思想。

  哈馬斯之所以獲得民眾支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法塔赫看不到以色列需要張力,因此始終試圖通過抗爭與談判來“解決問題”,而所得到的卻是不斷的羞辱與民眾的失望。80年代末期哈馬斯作為法塔赫的對立面、以強硬姿態出現於政治舞臺,初時還甚至受到以色列當局的鼓勵與容忍。1994年後,巴勒斯坦一方的抗爭方式轉化為人身炸彈,其實也不應由哈馬斯承擔所有責任。歸根究底,此種恐怖主義活動的始作俑者,還是80年代中期起在阿富汗大規模培訓恐怖分子的美國政府(英 、沙、巴基斯坦均參與其中)。

  如今,哈馬斯既登上執政舞臺,便面對著無法從事遊擊戰術、無從逃遁的局面。於是乎,今後給哈馬斯擺明的出路不外如下幾條:一是,與法塔赫組織聯合政府,走阿拉法特的老路,其結局則是讓民眾再度失望;二是,堅持武裝鬥爭,而後遭到以色列的武力剷除;或者...採取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把巴勒斯坦境內各民族、各宗教群體一視同仁,以促進融和、不抗爭、不要求的方式對待猶太人,從而讓“和平攻勢”消除“張力”的一切著力點,讓時間來化解上述三大問題,最終求得共生、共榮、雙贏的結果。如此一來,主張和平解決的猶太人社團自然會積極配合,國際社會也不再有任何偏袒一方的理由。外來武裝干預一旦失去打擊對象與合理性,則整個中東地區將有組合自己的政府,安排自己的資源與前途的機會。當然,要求哈馬斯如此改弦易轍,困難度絕對不低於讓鷹變成鴿。(本文寫於2006-02-13)


    相關專題: 哈馬斯崛起 中東政局重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