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屏東牡丹社事件憶天險抗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14 00:45:48


屏東牡丹鄉的石門古戰場碑文“澄清海宇還我河山”,表彰1874年牡丹社事件原住民與日軍交戰誓死不屈的精神。(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屏東3月14日電(記者 趙家麟)台灣最南端的山地原住民鄉—屏東縣牡丹鄉,以日日排灣族牡丹社、境內盛產野牡丹而名之。但在歷史上,142年前的“牡丹社事件”則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清代中國統治台灣政策從消極轉向積極的關鍵。

  牡丹社事件(1871至1874年),源自1871年,琉球宮古島人民69人,因海上遇風,船漂至八瑤灣(今屏東縣滿州鄉),除3人溺死,66人進入牡丹社地盤,因語言誤會,被牡丹社排灣族原住民殺害54人,12人幸運逃出。1874年,日本卻利用此事件,派指揮官西鄉從道率軍隊登台並於石門與原住民交戰,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多名原住民戰士在“石門之役”中奮戰而亡。

  石門一戰,寫下台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牡丹社事件”則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史家也將“牡丹社事件”視為日本南進論的濫殤,此外,事件之後,也是清代中國統治台灣政策從消極轉向積極的關鍵,清朝政府後來即派遣沈葆楨來台,開啟包括恆春古城在內的台灣各項開發建設。

  “牡丹社事件”10年後,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日本拿到了台灣,1935年日人為紀念“牡丹社事件”,在石門戰場附近興建了“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以紀念當年攻台指揮官西鄉從道,另有一座“忠魂碑”為紀念陣亡將士。台灣光復後,屏東縣首任縣長張山鐘,以日本之碑有辱國風,將碑文改提“澄清海宇還我河山”,以表彰原住民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忠魂碑”則僅存碑座。

  站在石門戰場紀念碑可以眺望石門峽谷,峽谷地形緊扼出入隘口,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排灣語稱為“macacukes”,有相互支撐的意思,另引申出抵禦外侮之意涵。

  石門古戰場附近,現在也建有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佔地12公頃,內有停車場、紀念碑,步道拾級而上,還有歷史步道故事牆,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可領略百餘年前原住民先人據天險奮勇抗敵的故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