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大公網今日發表題為《香港可為國家民族做些什麼?》的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習馬會”在新加坡落幕,這歷史性的會晤,不僅將改寫兩岸歷史,更會對整個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作為居住在香港的中國人,相信絕大多數市民與筆者一樣,都為此感到欣慰與高興。然而,看到這歷史性一幕的同時,港人是否也能思考一下,在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香港能做些什麼?
這次歷史性會面選擇在新加坡進行,當中固然有其偶然因素,但更不能否認其中的必然因素。歷史上,新加坡一直在大陸與台灣關係發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年的“汪辜會談”更是打開了兩岸關係的“缺口”。二十多年來,儘管大陸與台灣關係不斷發展,也有了更多的更直接的溝通渠道,但在關鍵之時,新加坡仍然發揮出了不可替代作用。
問題是,新加坡可以,而香港這個實施“一國兩制”十八年的特區卻在兩岸關係中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呢?
當然,兩岸關係相對敏感,而選擇在哪裡會面,並非香港可以決定的。但是,筆者想提出的問題是,除了會面地點這一因素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在國家更深入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香港能否像很久以前那樣,發揮出應有的歷史作用?
如今談到香港對國家的作用,更多的是在談金融角色,雖然去年的普選方案曾有人認為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另一個機會,但最終不幸被反對派政客否決。但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香港的金融角色都在不可避免地弱化,可發揮的作用也在不斷淡化。那麼,香港還剩下什麼呢?是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內部政治爭鬥、社會撕裂以作為國家發展的“負面例子”?還是要做一個可有可無的地區角色在國家發展中存在?
香港角色日益弱化
香港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中央政府也並非不重視,但香港卻是一次又一次錯過證明自己的機會。迴歸十八年連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律仍未制定,又如何叫人安心?當然,有人認為香港還有“法治”與現代化政治管理可供內地借鑑,然而,去年“佔中”已經讓世人看到香港“法治”的脆弱性,而政府管治亦會逐漸被學習超越,香港所剩的優勢還有多少呢?
諷刺的是,香港還有某些人甚至連中國人的身份都不願意承認,要他們去做貢獻似乎是一種無意義的奢談。然而,當香港不再與國家發展有直接幫助,當香港將自己與國家越分越開,也就意味著,香港失去僅有的“角色”與“地位”。歷史的巨輪是不可能被阻擋,國家向前發展並日益強大的事實是不可能受個人意志所轉移,香港社會真應認真思考一下,香港能為國家民族的發展與復興中做些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