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28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說,日前,民進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機構,作為黨內討論兩岸政策的平台,但目前也有很多人並不看好其運作前景。客觀而論,中國事務委員會對民進黨而言,可謂新生事物,其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的意願和決心,也對大陸釋放出一定程度的善意。但由於民進黨沒有放棄一邊一國思維,仍然用對抗性的情緒化心態來看待大陸,民進黨這種既想與大陸互動但又不患得患失的矛盾情結,無疑使中國事務委員會面臨先天性的結構困境。
文章指出,不可否認,民進黨中央和蘇貞昌最終能夠力排獨派的強烈反彈,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機構,其決心不可謂不大,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至少向台灣和外界宣示,現在的民進黨高度重視大陸議題。
畢竟,以過去民進黨內部的政治生態文化和意識形態來論,獨派人士和保守勢力是不願意在黨內討論中國大陸議題,也不願意討論兩岸政策。因為民進黨內部的主流文化就是堅持一中一台之思維,如果愈是討論對岸,則愈和大陸糾結在一起,這是獨派極力回避和敏感之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民進黨後來撤銷中國事務部等舉動。即使是以理性務實著稱的蔡英文領導民進黨的四年,除了在十年政綱論述中稍顯溫和色彩外,其在改變民進黨內部反中情緒方面並無多大的建樹,即使連中國事務部等機構都沒有辦法恢復,這足見民進黨內部保守氣氛之強烈。
然蘇貞昌上任以來,不但在黨部恢復了中國事務部機構,而且也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等諮商機構,特別是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功能就是定位在黨內討論大陸政策的平台,加上由蘇貞昌親自掌管該委員會,而一大批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天王要角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因此,中國事務委員會本身的位階在黨內相當高,其功能和影響應不亞於政策會。這些都說明民進黨中央和蘇貞昌還是希望在大陸政策方面有所作為。
儘管如此,民進黨雖然釋放了一定的善意,也有一些作為,但顯然非常不足,這些善意仍然不足以完全推動民進黨與大陸的互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則是民進黨仍然沒有調整其大陸政策的心態和認知。特別是在兩岸關係認知上,仍然沿用了其長期的一邊一國之思維心態,包括強烈的對抗中國大陸之情緒在內,包括舍兩岸事務委員會等中性名稱,而堅持要用中國事務委員會等意識形態化的名稱,這些都說明民進黨在對待兩岸的心態上仍然不夠成熟。民進黨如果仍然保持此種心態來與大陸交流互動,其效果當然不會太好,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原理。
二則是民進黨仍然無視目前兩岸關係發展之現狀。所謂形勢在變,政策也要相應發生變化。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是一中原則,這已形成了兩岸的共識。民進黨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改變和進步,則其與大陸互動的障礙始終無法排除,縱然未來民進黨能夠贏得執政,大陸也不可能放棄一中框架來與民進黨開展互動。即使民進黨取得執政權,也不存在中國大陸必有求於民進黨的錯誤邏輯,兩岸關係之互動應是互惠雙贏的過程。
三則民進黨的策略其實是兩面性的策略。一方面,為改善反大陸形象,民進黨未來會在兩岸交流方面搞可能會釋放一些善意,以此來向台灣選民證明不用調整大陸政策也可以與大陸互動。另一方面,仍然不放棄台獨立場和反大陸的意識形態,這樣又期許可以獲得獨派的支持和信任。事實上,這種兩面性的策略是相當有限的。因為在民進黨不願意放棄台獨立場的情形下,其與大陸的交流固然可以開展一些,但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突破。同時,這些交流的實質效果也相當有限,對於互信的積累仍然幫助不大。因為雙方都有嚴重的防範心理。民進黨存在,大陸肯定也不放心,雙方的互信自然不易建立。這樣很容易造成這個的局面:民共私底下的互動其實不少,但就是建立不起最起碼的互信,這也是過去十多年民共關係發展的現狀。
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仍然在歷史的怪圈中來回晃蕩。一方面,民進黨也在做一些動作,包括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等動作,也確實在很努力的做事,但另一方面,民進黨又不放棄台獨立場,反中情緒仍然強烈。民進黨此番天人交戰之心態,不得不令人對民進黨發展前景相當堪憂。儘管目前馬英九當局陷入了嚴重的執政危機之中,其支持度也跌至歷史新低,然民進黨又從中占到了多大便宜?台灣社會是否放心把權力再度交給民進黨?這些都需要民進黨進行反思與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