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段心儀語中評:改變教育去中化可做這兩件事
http://www.CRNTT.com   2020-05-18 00:22:07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新北5月18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今天在香港、在台灣,看到年輕人反中、親美完全一面倒的趨勢,若要改變方法有二,一是由教育界的學者專家以專業角度長期關注、批判與質疑,二是得靠傳播學者與專家去思考如何帶動網路聲量。

  段心儀,長期擔任北一女等國中、高中名校教師,曾任余光中散文獎負責人、部編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編輯委員和編審委員、“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文化中國論壇執行長等。現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段心儀17日出席“新北市-南京疫後教育訊視交流”會議,會中兩岸學者專家都關切台灣歷史課綱“去中化”,以及香港今年5月14日中學文憑考試(DSE)歷史科測驗的申論考題被質疑有批評中國大陸、肯定日本,段心儀會後接受中評社訪問。

  段心儀表示,今天在香港、在台灣,看到年輕人反中、親美完全一面倒的趨勢,這趨勢在課綱帶引、有心人的挑動下很難去改變;若要改變,方法有二,一是由教育界的學者專家以專業角度長期關注、批判與質疑。

  她指出,如果教材內容或考題出的有問題,學者專家一定看得很清楚,所以在出這種“素養題”的時候,應該要提出論點,要求正反兩面一定要呈現,絕對不能只呈現一面的論點。

  她告訴中評社,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提出質疑,這樣對方及至社會各界絕對無話可說,可是如果從政治的角度去質疑,對方可以反批是政治力量干涉。

  她說,必須要有多一點教育方面的專家,針對教材的選擇到考題的選擇,願意密切關注而且提出質疑,一般來講,這種質疑如果音量夠大,政府就必須關注。

  她表示,二是其實社會上不乏質疑批判的聲音,但總是難免形成趨勢與風向,這是因為學者專家的網路聲量不夠;所以這部分要如何強化?必須要去思考,身為教育學者,很難去帶動網路聲量,因為這不是教育學者們的長處,所以得靠傳播學者與專家去思考這個問題。

  她指出,以台灣目前的歷史課綱來說,其實是一個“素養導向”的課綱,這個“素養導向”不只在台灣,很多國家,包括香港的教育內容也都有“素養導向”。

  她分析,“素養導向”在第一線的老師會發現,嚴格來講“素養”真正第一要培育目標應該是經過縝密、健全的基本知識培養智能,然後未來在工作運作或學術研究方面,孩子們能多元化開展自己的前途與方向,它是在有足夠的知識背景之後,未來有面對現在世界的“素養”能力。

  她說,當把這個“素養”定位在從國小、國中、高中就進行“素養”培養的時候,它就會變得虛浮不實,因為它很多時間都拿去做跨領域的研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反而在自己本身的專業學科部分時間減少、數量減少,形成學生的基礎能力不足,於是就很容易被風向帶著走,不太能建立自己獨立判斷能力。

  她舉例,這次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史科申論考題裡,問到日本在1900到1945年間,尤其是聚焦在清末明初時,日本在政法的教育上提供的協助;還有在中華民國剛成立的時候,日本在經濟方面的協助,當然這些都是史實,不必諱言。

  她表示,當時中國人無法一步解讀美國、英國、德國這些語文時,是透過日文翻譯過來閱讀這些文章,但考題資料提供這方面的敘述,卻避諱後來發生從九一八事件到七七抗戰這十多年間彼此許多的戰爭,以及當時的中國受到的損傷等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