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大家熟悉我,知道我是一名曲藝工作者,是一名評書演員,曲藝屬於民間文藝,我也是民間文藝工作者。
就我從事的評書來說,曲藝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概念,在那之前,說評書的、說相聲的、唱大鼓的、唱彈詞的統統都被稱為民間藝人。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在進入曲藝團之前,我長期在民間的書場茶社裡聽書,也是在那裡我聽到了楊呈田老師的《精忠說岳》,他說的非常好,我是每天必到,這也為我說評書《岳飛傳》打下了基礎。
“民間”的概念在學術界存在不同聲音。我不是理論家,但就我的親身體驗,我覺得所謂的“民間”是一種貼近人民的姿態,是一份根植生活的情懷。所以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民協經常去一些鄉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這樣才能把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政策、關懷送到天南地北,讓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感受到文藝的溫暖和力量。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想從傳承的角度,說說自己對於民間文藝的理解,概括來說就兩句話——向生活更深處扎根,向藝術更高處探索。
民間文藝是生活的文藝,衹有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為指向,才是“正宗”的民間文藝。我說一個例子,就是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是曲藝的盛會,也是民俗的盛會。從1981年開始,我已經參加馬街書會達21次,那裡是我最常去的演出場地。為什麼我會一直堅持,一方面那裡是曲藝人的聖地,另一方面那裡有濃濃的民間氛圍。
馬街書會是一個典型的藝術和生活結合的地方。相對於戲曲班社,曲藝說書更為“經濟實惠”,更容易受到民眾的青睞。另外,馬街在歷史上是一個水陸碼頭,說書藝人自發組織的民間社團也經常在此活動。藝人為馬街民眾帶去說書的手藝和精神享受,熱情、豪爽的馬街民眾則是管吃管住。久而久之,馬街也就成為這一地域說書藝人的“大本營”和“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