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促進非遺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8:25:51


  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於地方獨特地域環境和文化風俗,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人民日報發表哈爾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郭曉勛文章表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融合,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夠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提出,堅守文化之根,賡續歷史文脈。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形成了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黨和國家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舉措,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要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既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又堅持守正創新,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內涵,弘揚其當代價值,更好服務時代發展。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促進其與經濟發展更加緊密融合,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創新傳承手段,健全保護體系。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完善檔案制度,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妥善保存相關實物和資料。提高專業記錄水平,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評估和動態管理,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同時加強傳承梯隊建設,促進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壯大傳承隊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繼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快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

  探索最優路徑,實現合理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有利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在國家重大戰略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制,加強專題研究、舉辦品牌活動,比如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加大對流域內豐富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利用等。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融合發展。比如,深入挖掘鄉村旅遊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等等。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東中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作機制,鼓勵東部地區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協作幫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