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完善境外經貿合作區模式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http://www.CRNTT.com   2021-02-17 09:06:39


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興起為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橋梁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在中國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過程中,境外經貿合作區日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創新模式,在深化中國與東道國經貿合作關係的同時,也為推動東道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逐漸成為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載體。

  廣州日報發表廣東金融學院經濟貿易學院陳秀英文章表示,隨著中國雙向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興起為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橋梁。應該說,境外經貿合作區改變了過去企業“單獨出海”面臨的困境,通過融入具有較強配套服務能力、集聚效應和輻射作用的海外現代產業園區,增強了中國企業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意願和抵禦潛在風險的能力,提高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特別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得益於中國境內採取及時有效的舉措,境外經貿合作區推進復產復工所需要的全球供應鏈保障正逐步恢復,從而有助於企業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激勵企業“抱團出海”,提高企業海外經營績效,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發揮更加積極有為的作用。

  然而,在全球疫情仍處於不確定的環境下,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仍面臨較多的挑戰,亟須加快完善海內外融通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配套。

  文章提出,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結合東道國疫情管控的實際情況,堅持規劃先行、合理布局、集約節約與可持續發展原則,有序推進“雙循環”戰略,一方面,創新PPP等投融資模式,統籌推進產業園區與東道國交通、能源、電信、環保等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通過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清潔、低碳和節能生產的目標,強化境外經貿合作區和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智能化鏈接,為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強化境外經貿合作區服務配套和創新驅動能力。在外部聯通可能受到阻礙的情況下,強化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潛力挖掘”,通過“內聯外引”方式,不僅要借助東道國的資源禀賦優勢,充分利用本地服務配套和創新網絡,還要通過服務外包、技術聯合研發等深度嵌入到全球服務網絡和創新網絡體系之中,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服務配套能力和創新驅動能力,為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提供持續的內生增長動力。

  優化境外經貿合作區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統籌,以企業為主體,基於本地產業基礎和配套優勢,加強境外經貿合作區與本地發展規劃對接,優化產業投資布局。優化營商環境,簽署貿易投資協議,簡化投資扶持政策與審批程序,推動各項財稅優惠政策落地。此外,完善產業鏈配套基礎,導入有配套能力的企業,豐富上下游產業的供應鏈體系。在企業進駐、財政稅收優惠、法律法規咨詢、人力資源招聘等方面提供精准扶持指引,提升入駐園區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良性循環累積因果效應。

  克服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面臨的文化差異問題。針對此次疫情折射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緊迫需求,一方面,堅持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原則,利用我國境內企業疫情防控經驗和疫苗資源等幫助本地員工,與他們一起渡過難關,並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國家間在語言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上的差異,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另一方面,加強對園區企業員工的培訓交流,幫助他們深入了解各國之間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發展、人文社會等投資環境上的差異,規避由文化差異帶來的企業屬地化或本土化管理中的矛盾與衝突,降低跨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成本或法律法規等政策風險。

  完善境外經貿合作區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隨著疫情漸趨緩和,越來越多的海外經濟體開始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在此背景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企業應未雨綢繆地做好人才的儲備工作:一方面,通過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成長空間,培育或引入既熟悉國際規則和中國國情,又精通東道國市場法律的複合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進一步打造“全球人才池”,發揮在華留學生及在東道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作用,並立足長遠,通過提供獎學金或定向培養方式,開展國際教育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打造境外經貿合作區人才高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