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提要:政府部門應對智庫建設加以引導,以質為本,做好基礎建設工作。智庫的“四梁”建設,首先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其次,要建立完整的過程管理體系;再次,需要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最後,要靠訓練有素的人員來完成相關任務。同時,也要做好“八柱”的構建,即領導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基礎理論研究向對策研究的轉化工作、創建與維護好對策報告的上報通道、行政保障能力、人員考核與激勵制度、整合資源的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啟動“中國智庫綜合評價AMI指標體系”。項目組經過三輪調研,共遴選了722家樣本智庫,選取各類參評智庫合計531家,最終,有166家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榜單”。
通過對評選出的166家核心智庫的研究,我們認為,我國智庫建設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四梁八柱”。
“四梁”是構築新型智庫的橫向連接
首先,智庫要有明確的定位。智庫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以研究哪類問題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智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很少有智庫是包打天下,涉獵所有領域的。然而,我國目前不少在建的智庫大包大攬,國內外問題似乎無所不能,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外界無法了解其智庫的準確定位。此外,智庫的吸引力與智庫的定位緊密相關,與其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與智庫本身的人力、財力、物力要相適應。因此,智庫在創建之時,首先要對市場進行細分,從中選出與自己資源禀賦相適應的目標市場,進而制定有效的定位,以區別於其他智庫。對於資源禀賦相對充裕的智庫來說,可以選擇幾個研究領域,叠加成綜合性智庫定位;對於資源優勢相對集中的智庫而言,可以選擇某個專業領域,建設成為專業性智庫。
其次,智庫要加強過程管理。當前,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是:硬件不夠硬、軟件又太軟,也就是智庫的建設缺乏戰略性的頂層設計、缺少必要的組織規劃、缺失相關係統的建設,沒有對智庫的價值觀、智庫的文化、智庫的研究技術開發進行更多的關注與投入。如此建設的結果,只能是遍地開花,華而不實。對此,智庫建設者要從長計議,精耕細作,絕不能將智庫的管理與建設當做“短平快”項目來對待。
再次,智庫要重視績效評價。智庫的績效評價,也就是智庫的影響力評價。智庫的影響力包括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智庫的政策影響力,是一個智庫的核心所在,一個智庫對政策制定所起的影響作用大小,是該智庫關鍵價值所在;而智庫的學術影響力,則是智庫理論內功的表現,只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研究,才有可能提出靠譜的對策研究成果;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在於考量一個智庫成果的對外傳播能力、人員與機構的對外曝光程度、智庫的信息公開化程度,等等,歸根到底,是要看一個智庫是否接地氣;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則側重考核一個智庫的國際交流狀況和國際化程度,這是對一個智庫的更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