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華府特寫:兩岸留美學生觀點激蕩火花四濺
http://www.CRNTT.com   2015-12-14 00:15:01


參與討論的學生與組織者合影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對於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的利害,幾位同學的觀點也是針鋒相對。范博樂說,兩岸經貿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0%,根據國際經貿理論,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與密切關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大陸的輸血,台灣經濟崩盤不是絕無可能。當然大陸加強對台經貿往來,有加強人民認同感、加強台灣對大陸依賴、通過促進往來邁向終極統一等盤算,但過去幾年的實際結果不是很好。

  陳方隅指馬政府一味說兩岸經貿政策對台灣都是善意,只有好處,無疑是說瞎話,與大陸的經貿協定不可能是純經濟。台灣人民並不反對自由貿易,而是因為擔心與大陸經貿往來帶來對台灣不利的後果,才反對與大陸簽貿易協定。

  曾經兩次在大陸做過實習生的侯立藩反駁:馬英九從來沒說過兩岸經貿協定對台灣只有善意和好處。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可,因為兩岸有了九二共識才有後來的23個兩岸協議。當國民黨、北京和華府都不同程度承認九二共識時,不知道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如何與大陸繼續交往?

  至於年輕人能為何感受不到兩岸交往的好處,侯立藩認為,那主要是因為年輕人以學習為主,不像那些上班族和生意族,對與大陸來往的好處有直接的感知。太陽花學運到後來,堅持留在現場的主要是學生,而其他人要養家糊口,回去上班了,或許有人已經到大陸做生意去了。

  陳方隅則反駁,從民調看,台灣民眾對馬政府兩岸政策之不滿意是不分藍綠、不分年齡的,即便是50到59歲的上班族,滿意率也才24%。馬政府一直說ECFA就是要通過中國走向世界,但實際其提出的633目標並沒達到,兩岸經濟交往果實在“跨海峽政商聯盟”掌握中,卻游離於人民監督之外,人民對此有疑慮,對馬英九有意見是難免的。

  范博樂認為,台灣教育中的“去中國化”,令台灣年輕人對中華文化歷史和兩岸關係傳承的感知越來越弱,年輕人沒有得到大陸對台經濟讓利,都是台灣年輕人對大陸印象轉差的原因。他個人認為,太陽花學運的多數人屬於“熱血理想獨”,憑一腔熱血,逢中必反。

  陳方隅則強調,台灣年輕人支持太陽花,是因為中國影響,不是因為中國印象。不是越討厭中國的人越支持太陽花,而是覺得自己受影響越大的人就越反中,因此不能將太陽花學運簡單歸類於“逢中必反”,台灣是多元化社會,不可一概而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