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學者研討中國轉型與美國對華政策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對此,貝德強調,東亞和平得益於在亞太地區發揮著最重要作用的中美兩個大國的和諧共處。這種和諧局面,由尼克松與基辛格促成,並被此後中美兩國歷任領導人所維護鞏固。把目前世界上最為穩定、有序、經濟上富有活力的區域,變為另一個充滿是非衝突之地,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貝德指出,美國在應對南海問題時,應該清楚地分辨中國採取行動的意圖是什麼,也要弄清哪些並非它的意圖。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對於其鄰國和美國而言確是挑戰,但美國應該警惕,不應把中國在南海的激進行為當做常規屬性。無論是將中國定義為對手,或是不可避免的潛在對手,對鞏固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都會收效甚微。美國有時需要採取行動,對中國無助地區穩定的行為進行干預,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應該對中國未來的行為模式心存懷疑或悲觀預設,由此形成的敵對模式會導致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貝德呼籲,當前美國不應只是基於中美敵對不可避免的假設和全面對抗的策略,就拋棄自尼克松以來八位歷任美國總統所一貫推行的對華政策。這種假設和策略可能只用於吸引眼球的國際關係理論,但事實上並未被任何一位總統采納過。他期待繼尼克松後第九任總統不會拋棄美國一貫的對華策略,繼續建立和維護中美關係,構建亞洲新和平時代。
在布魯金斯學會與清華大學日前在此間舉辦的“中國內外轉型”研討會上,貝德也被問到美國對華政策是否正在調整?他表示,他個人認為拋棄以前8位總統處理對華關係的藍圖,不會是將來總統採取的手法。里根、克林頓、小布什對華政策剛開始有所爭議,但最終都同歸一途,因為有美中關係的現實不能忽視。現在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感覺確實不太好,這種觀感是相互的,許多與安全問題有關,但兩國畢竟相互依存。“期待下一任總統把現有東西拋棄了,我看不到那種前景。”貝德說。
貝德認為,在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選戰中,外交政策的前三大議題是:伊朗核問題、伊斯蘭國武裝組織與恐怖主義、俄羅斯與烏克蘭和東歐的關係。中國議題只會是遠遠地排在第四位,除非發生重大事情。他說:“我不預期這會發生,我當然也不希望發生。”貝德回顧起給奧巴馬做美中關係的簡報時,奧巴馬說美國人民最關心的其實是經濟問題,包括美中關係中的經濟問題。他相信奧巴馬在這方面的把脈是准的。
對於美國公眾對華總體觀感的下滑,貝德表示,他並不過分擔憂特定時期民調觀感的波動,這與中國崛起及其與鄰國的關係有關,也與美國人民自身的經濟焦慮感有關。美國工薪階層有一代人的收入停滯不漲,而中國經濟突然起飛,令美國人擔心世界經濟主導地位不保。媒體也推波助瀾,尋找激動的故事而不是真實的故事。在許多時候,中國行為的意圖被誇大,恰逢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猛增,中國新領導人甚具決定性。所有這些因素放在一起,給人感覺中國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區域和全球平衡的“修正主義國家”。“我想那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沒有一個車保險杠貼畫能給出答案。”貝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