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怕中俄結盟?華府智庫勸美官方摒棄傲慢說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9 00:39:56


威爾遜中心簡報籲美國官方對中俄具體接觸,不要動輒斥責
 
  報告表示,美國人不難從自身的經歷中體會中國人和俄羅斯人遭遇憂患而產生的歷史情緒。領會俄羅斯人的脆弱感,美國人只需要考慮俄羅斯20多年前剛經歷過災難性的崩潰,就能折射出美國人自己對於衰落的長久恐懼。體驗中國人至今仍對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來失敗和屈辱的憤怒,美國人只需要想想,類似的情緒在美國南方人討論內戰失敗時依然浮現。要理解人們在持久危機狀態中的想法,美國人應當回想自己在911後突發的愛國主義、恐懼和匆忙走向戰爭。

  美國官員經常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在公開場合對俄羅斯和中國的行為橫加指責。報告指出,2013年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後,奧巴馬宣布俄羅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對於中國在國際體系的作用,奧巴馬2014年稱中國人“過去30年一直是搭便車者”。當中國試圖建設機制或提供公共產品時,它被告知它的標準沒有美國的好;奧巴馬明說不能讓中國人書寫規則。從華盛頓對中方提出的亞投行表達的疑慮中,中國人也看到同樣的詆毀傾向。

  報告分析,因為中國人和俄羅斯人長期以來對美國的超霸感覺具有相當的敏感,美國的一點點進攻性言論都會被視為對他們國家尊嚴的大不敬。這有助於習近平和普京在各自國內動員反對美國價值觀和政策的力量。中國人在互聯網和公共會議上回應美國的“搭便車”說時,似乎感覺他們遭遇了個人的人身攻擊,許多中國人覺得這種說法更證明了北京認為美國尋求遏制中國的判斷。普京也喚起俄羅斯人相似的情緒,他稱西方有人只要覺得俄羅斯變得太強大、太獨立時,就開始使用遏制工具。

  報告建議,要應對中俄之間的協約關係,美國必須理解他們的動機,並且以特別的方式呈現美國的政策和價值觀,而不要有文化的假象。

  首先,美國分析家應當把文化和歷史因素整合到政策制定過程中,從中國和俄羅斯的角度努力理解他們,即便他們的方式是冒犯性或錯誤的。美國應當鼓勵更多美國大學生專修俄羅斯和中國研究,並投資於各個層面的交流。

  其次,當華盛頓需要向北京和莫斯科傳遞強硬訊息時,應當採用悄悄的、持續的外交手法,專注於技術問題而不是文明問題。當國際準則被違反時,美國應當確認並反制特別的威脅,而摒棄原則的說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