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翌鵬:中國大陸對處理兩岸問題更具信心
http://www.CRNTT.com   2014-05-15 01:20:14


CSIS與布魯金斯學會合辦台灣問題研討會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李翌鵬說,美國的“平衡論”其實是一種“硬平衡”(hard balance)思維,是想通過外部強力介入,實現台海地區所謂“平衡”,實際上這種“平衡”是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拉偏架”,不僅不會帶來真正的平衡,反而會製造矛盾和競爭。比如每當美國對台軍售、提升美台關係,中方都會表達抗議;而每當中美舉行高層會晤,台灣也會很緊張,擔心中美是否會出台不利於台灣的言論。如果美國非要堅持“平衡”戰略,也應該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軟平衡”思維,努力在台海地區營造各方都能接受而非只是忍受的和諧環境,這就需要美國更了解和理解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關切,同時讓台灣民眾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傾向台灣。

  李翌鵬稱,美國的“信心論”邏輯上也是有問題的。美方認為“台灣關係法”能夠給台灣提供與大陸打交道的信心。但實際上,美國提供給台灣更多的是對大陸說“不”的信心,而不是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最近的“太陽花學運”說明台灣不少人在面對兩岸問題上缺乏信心。美國如果真的認為它能夠給台灣提供信心,就應該鼓勵台灣勇敢面對兩岸經濟融和的現實,勇敢地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的大門,而不是回避問題和逃避對話。所以,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真正的信心應該更多的是來自兩岸交流,來自交流過程中對大陸的了解、理解和諒解,而不是來自美國的外部支持。

  李翌鵬強調,與美國空洞的“信心論”相比,中國大陸現在其實對處理兩岸問題更具信心。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連戰和宋楚瑜的講話中,可以看出大陸的信心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大陸有堅定不移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大陸不會放棄和平統一的目標,但現階段主要任務是和平發展。美國和台灣學者對大陸提“統一”和“政治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過於敏感,這並不意味著大陸急於在明後天就解決問題,而是希望不要無所作為,要為解決問題創造條件和環境。習近平會見宋楚瑜時提到“和平發展任重道遠”,說明大陸對和平發展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

  第二,大陸視台灣同胞為“一家人”,有信心最終能夠爭取到台灣民心。習近平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就是大陸有信心的表現。雖然台灣島內有些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認為兩岸是一家人,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陸是否將台灣同胞當做一家人。不能說台灣有人說不是一家人,就真不把他們當一家人。因此對台灣部分同胞的疑慮和暫時抵觸,大陸越來越理解,越來越包容。習近平在會見連戰時也特別提到對台灣特殊歷史和台灣同胞情感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對台灣同胞生活方式的尊重,其出發點就是視台灣同胞為家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