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家解讀:“習奧會”成功在哪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0 17:18:17  


  中評社香港6月10日電/北京時間2013年6月9日凌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加州安納伯格莊園首腦會晤落幕。在全球媒體的聚焦中,中美兩國元首此次“開創歷史”的首腦外交暫時畫上句號。然而,中美元首今後制度性和經常性的會面和交流將會繼續延續,並因此而翻開兩國關係新的一頁。此次此刻,未來的中美關係令人值得期待和遐想。
 
  “莊園外交”是順應中美關係發展的新創舉
 
  聯合早報網刊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鋒的分析文章稱,2013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41周年。儘管中美關係幾經起伏,無論從冷戰時代到後冷戰時代,兩國元首外交的次數和頻率並不很高。41年間,中國最高領導人對美國的訪問、特別是富有戰略意義的訪問更是屈指可數。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開創了尼克松訪華七年後中美關係正常化與戰略合作的新里程。18年之後,江澤民主席在1997年訪美,開啟了中美後冷戰時代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架構下雙邊關係的新篇章。2002年即將離任的江澤民主席受小布什總統的邀請,在得州克勞福德的家庭農場和布什總統夫婦見面,中美成為了“九一一事件”之後的“反恐盟友”。胡錦濤國家主席曾在2006年和2011年兩度訪美,為發展中美關係做出了貢獻。究其原因,一是兩國之間擁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走到一起,但始終並非是政治上密切的國家間關係。兩國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和戰略文化等流域內的差異、甚至對立,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二是冷戰結束以後,中國在美國朝野印象中一直是個“麻煩”;而美國對中國來說則是一種“壓力”。不管中美兩國的政策如何調整和適應,雙邊關係的性質自冷戰結束以來並沒有變化,反而因為中國崛起、彼此力量對比的微妙變化和中國外交態勢的調整,而在加劇彼此的戰略不信任。圍繞著中美關係不確定未來的猜疑和憂慮,例如兩國是否終將難以避免“新冷戰”式的對抗,一直也在深化。
 
  三是中美兩國的官員和領導人因為成長經歷不同、政治理解力的不同以及個人風格和溝通方式的截然不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交往難以建立深厚的“個人關係”,彼此交往的“化學反應”稀少。這常常削弱了兩國首腦和高層的溝通“效率”。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對華態度具有攻擊性和常常顯得咄咄逼人,原因之一是希拉莉抱怨對華溝通“缺乏效率”。
 
  這些因素糾結在一起,近10年來中美首腦外交的作用是在削弱、而不是在增強。90年代的中美首腦互訪還曾對兩國關係穩定和抑制雙邊關係中的干擾性因素發揮重大作用。進入2006年之後,由於面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焦慮,以及中國在對美關係上從心態、手段到政策工具的運用等方面更新不足,“自我感覺”卻越來越良好,首腦外交對兩國關係的拉動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有弱化的趨勢。
 
  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四年,中國前最高領導人和奧巴馬總統有過17次雙邊和多邊場合的會晤和對話,但中美關係的基本狀態並非變得更加健康,反而內在關係緊張、彼此背後抱怨和猜忌的因素不斷上升。美國政府高層喋喋不休地抱怨中國的戰略意圖,而中國的美國看法中充斥了各種形式的“美國陰謀論”。
 
  此次習近平能夠拋棄傳統中國領導人蒞臨美國訪問常常重視的接待規格和禮節程序,不要紅地毯和隆重的歡迎儀式,在加州棕櫚泉的安納伯格莊園一席素衣,小範圍但高密度地和美國總統就兩國關係的重大問題,和彼此內外政策的戰略思路舉行直接和坦率的交流和對話,這是中美關係史上的創舉,是中國新領導人自信、而又實幹的個人風格的生動展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