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震濤:十八大 要建造台灣同胞的精神家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13 00:33:36  


 
  問: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以來,兩岸人民的認同問題便成為了兩岸發展新的焦點。您也在不同場合提出過“增進政治互信的基礎是構建共同認同”、“建構聚興中華兩岸大屋頂來實現兩岸認同”等觀點。那麼,您認為兩岸認同問題的命門在哪裡?未來雙方努力的重點在哪?而阻礙兩岸形成新的認同的現實因素是什麼?

  答:我一直在思考互信和認同之間的關係。互信是認同的基礎,也是ECFA的基礎。為什麼ECFA簽定比較順利呢?正是因為過去的30多年來的經濟關係發展中,大陸“吸引力”的作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雖然說,主導的推力是市場,但並不是有了市場,台商就一定能夠得到利益。簽定ECFA主要為了減少關稅,有利於台商占領市場,但減免關稅後是不是就等於市場完全開放了呢?也不一定。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進行改革,比如說地方保護主義等。對外來的台商這都是有困難的。這種困難我們也正在幫助他們解決,這將有助於兩岸間互信的建立。

  從今年年初的大選結果來看,多數台灣百姓認為台獨的這條路是走不下去的,認為“九二共識”是維護兩岸關係穩定和亞太地區安定的政治互信的基礎,這是很成功的一點。

  我認為,有了這個基礎,還必須要有“上層建築”,認同就屬於上層建築範疇,認同是要從“點”到“面”來建立的,這才符合認識規律,台胞是要從認識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地區開始逐步擴展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指出兩岸要“建設好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9月下旬,我在昆山出席了一個建設台商“精神家園”的會議,很受啟發。昆山有10萬多台胞,包括台商及其員工和家屬,其中有許多已經從中年轉入老年,他們的企業已經交給了自己的二代進行管理。這些台胞的心態和要求已經漸漸地發生了變化。從最初高漲的創業激情到現在對生活質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有些台胞有宗教信仰,希望有“教堂”和“媽祖廟”進行祭拜。 對他們來說,“恵台政策”的概念並非停留在20多年以來企業減免稅等經營層面上,而是希望拓展到衣、食、住、行、醫、游、學、休等各個方面。這些台商在昆山創業20多年,他們對大陸的認識是始於此,從創業到生活,已經對這裡有了很深的感情。例如,會上有台商代表發言時,就情不自禁、熱淚盈眶地表達出熱愛昆山之情。會下,我了解到當地台商為出席會議的台胞嘉賓充當向導,一路上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昆山地方的一草一木、點點滴滴。如果在這裡的台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產生對大陸當地好感,以點帶面地進行傳播和影響,無疑這就是對當地的認同,我相信兩岸互信的建立是水到渠成的。

  所以,我認為建立兩岸精神家園是非常重要的。台商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認同,對這個精神家園有了認同,就會進而推廣到對大陸有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專題: 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