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震濤語中評社:4年談完ECFA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2 00:18:58  


中評社高層與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的專家合影。左起: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助理教授鄭振清、中評社新聞總監俞雨霖、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執行新聞總監林淑玲、常務副社長周建閩、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李應博、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辦公室主任王鵬。(中評社記者 梁棟攝)
 
  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工作思路要始終貫徹。但先經後政,經和政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兩者之間的銜接要靠文化。文化是一種理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體現。現在兩岸之間還存在不少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兩岸的認同問題。台灣老百姓也不會僅僅因為得到了大陸經濟利益的好處,使兩岸的差異和隔閡一下子消除。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利益和政治認同不會自然而然地銜接。所以,文化交流既是必要的又是緊迫的,通過深入的、持久的文化交流,雙方對差異產生的原因有個深刻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雙方才會有更多的理解,有了理解才會有包容,包容之後就會有諒解,彼此諒解才會建立互信,最後才能達到真正的認同。

  所以,必須要由文化交流將兩岸人民捆綁在一些。但文化交流不能僅僅為了解決歷史問題,更要重視現實層面的交流。兩岸分隔已久,特別是陳水扁執政時推行“去中國化”,更加劇了兩岸人民之間的隔閡。所以,即使用文化將兩岸的認同建立起來,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能急於求成。當前應該從建立“九二共識”制度化基礎的角度去理解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重大意義,為兩岸建構一個安全的制度保障。

  “九二共識”是1992年兩岸官方授權後達成的共識,已成為今天兩岸簽署ECFA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不僅對兩岸共同的經濟發展帶來幫助,也給台灣民眾帶來了大量的切身利益,蘊含了豐富的經濟社會內涵,這恐怕是很多政治人物預想不到的。最近幾年來,台灣很多人都認識到,否認“九二共識”對自身利益來說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而接受“九二共識”則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就是說,一個原本比較單純的政治概念,在兩岸交往實踐中獲得了豐富的經濟社會實質內涵,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因此不能再簡單視為單純的政治概念。更何況,這個概念雖然對歷史造成的兩岸政治爭議只是擱置,而非完全解決,但是卻作為一種有中國人智慧的政治妥協,得到兩岸普遍的支持,也得到國際上的理解。因此我們認為,對“九二共識”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更全面和更加深刻的去理解。“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進一步擴大對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逐步縮小彼此在政治上的差“異”,簡言之,就是要做到“聚同化異”,這也正是以ECFA為標誌的“兩岸特色經濟合作機制”所鼓勵的正確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